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交易热度持续攀升。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年成交量1.89亿吨,年成交额181.14亿元,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1年上线交易以来年成交金额新高。业内专家指出,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全国碳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制度体系日趋完善,数据质量全面改善,以碳市场为核心的碳定价机制正在形成。
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消息,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交易及清缴工作顺利结束,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量1.89亿吨,年度成交额181.14亿元,创2021年上线交易以来年度成交额新高。
三年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框架,建成“一网、两机构、三平台”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碳排放核算和管理能力明显提高,目前所纳入企业均建立碳排放管理内控制度,管理水平和核算能力显著提升;碳市场活力稳步提升。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三个履约周期顺利完成,2024年成交额逾180亿元,创上线以来年成交金额新高,市场活跃度进一步提升。多家企业披露碳配额清缴情况,部分企业通过出售碳配额获得收益。此外,证监会近日批复,新增8家可通过自营业务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证券公司,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2025年,注定成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之年。开年伊始,一系列利好政策和行动方案相继出台,特别是“零碳园区”“碳足迹”以及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的重大利好与推进,为实现双碳目标注入了强大动力。
首批价值超过10亿元的新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签发慢于预期,只因新机制尚在磨合之中。综合记者采访的多位申请CCER项目的负责人、主管部门人士,以及第三方机构分析人士观点,首批新的CCER项目签发周期较预期更长,主要原因是新机制尚在磨合之中。比如,申请方对标准规范理解不够全面准备,材料准备不足,以及部分政策边界不够清晰等多种因素导致审批周期拉长。
1月7日,全国首单淤地坝碳汇交易——米脂县高西沟淤地坝碳汇交易在陕西榆林市成功签约,交易淤地坝碳汇量2万吨,每吨75元,交易金额150万元。交易单价金额为目前全国最高。
1月6日,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与宁夏产权交易所携手,成功完成了539吨林业碳票交易。此次合作不仅为靖州县的林业碳汇项目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标志着靖州县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6日,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交易及清缴工作顺利结束。截至2024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3亿吨,累计成交额430.33亿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工作正在加速推进。生态环境部继去年9月正式印发水泥行业、铝冶炼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等4项技术规范后,日前又发布了钢铁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等征求意见稿。
2024年12月31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3年度配额清缴时限截止。一年来,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市场活力进一步提升。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3年度配额管理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共计2096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2亿吨,市场共运行242个交易日。截至2024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3亿吨,累计成交额430.33亿元。其中2024年全年配额成交量1.89亿吨,成交额181.14亿元,交易规模持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