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生态中国
丹麦和德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他们携手解决了一个困扰量子科学家多年的问题——在两块纳米芯片上,首次同时控制两个量子光源,并让其实现量子力学纠缠。
把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将海水电解制氢……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愈加凸显。
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的2022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5.6亿千瓦,同比增长7.8%。
新一期“新型电力系统沙龙”日前在线上举办。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市场研究所所长董军、电力从业者陈愚、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林卫斌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清洁电力高级顾问王万兴等专家为火电转型路径建言献策。
韩国机械与材料研究所与成均馆大学的联合研究小组宣布,开发出一种电池电极的设计和加工技术,可显著提高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电动汽车等电子设备的电池性能和稳定性。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上。
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创造微型3D材料的新技术,最终可使氢电池等燃料电池更便宜、更可持续。
美国马里兰大学领导的一个团队开发了一种专门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太空任务量身定做的新仪器。该迷你激光源分析仪比以前的要小得多,资源效率更高,或极大提高目前研究行星表面的地球化学或天体生物学的方式。
“青港拖1”轮拥有两颗动力“心脏”,即采用“柴油+电力”双驱动模式。除了柴油发动机推进系统,该船配备的电力推进系统同样能提供最大静水航速11.7节、最大续航力4.5小时的动力。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以下简称五院)遥感卫星总体部抓总研制的“碳星”,是世界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遥感卫星,它将使我国碳汇监测进入天基遥感时代。
近日,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程永锋博士牵头申报的“复杂环境下输电通道卫星遥感巡视与灾害应急监测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2022年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科技创新一等奖。这标志着电力行业针对复杂环境下电网典型隐患/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