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碳讯周报 >  正文

碳讯周报(2022年8月22日-8月27日)| 生态环境部:3-5年探索一批气候投融资发展模式;巢清尘:全球气候变暖至少持续到2040年;信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出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3-01-16 16:55:07

字号

一、碳中和政策


1.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全球气候变暖至少持续到2040年,需积极应对极端气候事件


8月25日,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夏北半球极端高温事件多发重发。成因既有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也有今年大气环流的特殊条件,还有城市热岛效应。预计气候系统变暖至少持续到2040年,全球高温热浪将趋于常态。这会带来包括海洋、冰冻区、生物圈、大气圈一系列变化,以及更多的灾害,如果采取的应对措施力度足够大,可能未来的风险会有所降低。如果力度不够的话,降低的幅度就不会很大,甚至还会再增高。同时,未来高温热浪总体上频率会加快,强度会加强,最低温度也在不断的升高。


2.七部门印发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


8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着力推进重点设施能效水平和行业绿色用能水平提升,着力推进行业赋能全社会节能降碳技术供给能力和行业绿色低碳监测管理能力提升。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管理机制基本完善,节能减排取得重点突破,行业整体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能力明显增强,单位信息流量综合能耗比“十三五”期末下降20%,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综合能耗比“十三五”期末下降15%,遴选推广30个信息通信行业赋能全社会降碳的典型应用场景。


3.三部门:促进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和市场垄断


8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引导各类资本根据“双碳”目标合理参与光伏产业。并且加强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光伏行业领域哄抬价格、垄断、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4.交通运输部印发《绿色交通标准体系(2022年)》


近日,交通运输部印发《绿色交通标准体系(2022年)》(以下简称《标准体系》),旨在通过标准体系建设推动绿色交通重点领域标准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完善标准体系架构,明确新形势下的标准制修订任务,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标准体系》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覆盖全面、结构合理、衔接配套、先进适用的绿色交通标准体系。综合交通运输和公路、水路领域节能降碳、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标准供给质量持续提升。到2030年,绿色交通标准体系进一步深化完善。绿色交通标准供给充分,标准体系及时动态更新,更加有力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提升和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


5. 上海临港探索建设全国氢交所 清洁氢将参与自愿碳减排交易


8月26日,上海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下称《政策》)。


《政策》围绕技术攻关、产业发展、示范应用、基础设施、公共平台五大支持方向,强化政策创新和先行先试,明确提出支持国内氢能龙头企业、碳交易专业平台机构等在临港新片区联合设立统一、高效的氢能交易平台。


其中,《政策》提出“探索建设氢交易平台”最为引起市场关注。具体包括,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标准、方法学,探索氢交易及绿氢交易、价格指数、溯源认证、氢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氢能碳减排市场化交易机制,推动清洁氢产生的减排量纳入自愿碳减排市场交易,逐步探索建设全国性氢交易所。


此外,《政策》还指出,要依托中日(上海)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加强高端论坛、对外技术交流、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开发等合作,多方共同打造全球领先的零碳氢能园区。


6.国家能源局谋划“十四五”中后期电力保供措施


近日,国家能源局提前谋划“十四五”中后期电力保供措施,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做好“十四五”电力规划中期评估调整工作,确保“十四五”末全国及重点地区电力供需平衡。具体措施包括,逐省督促加快支撑性电源核准、加快开工、加快建设、尽早投运,加快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推动金沙江上中游、澜沧江上游、黄河上游等河段水电项目开工,推动前期工作较为充分的核电项目及跨省区输电通道项目等尽快核准开工建设。


7.《海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54%


8月22日,海南省印发《海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8大项、30条重点任务,为推动实现碳达峰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


在总体目标上,《方案》明确,到2030年,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清洁能源岛建设不断深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健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提高至54%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相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8.陕西省发布碳中和顶层设计,到2030年风、光发电总装机容量超8000万千瓦


日前,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8000万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6.8%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6.5亿立方米,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稳中有降。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7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实施意见还提出,持续优化陕北能源产业布局,推动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培育关中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化工、钢铁、建材等原材料产业布局优化和改造升级,打造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高地。


二、绿色金融


1. 生态环境部:3-5年探索一批气候投融资发展模式


8月23日,生态环境部举行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推动气候投融资试点等重点工作。根据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在综合考虑申报地方工作基础、实施意愿和推广示范效果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了23个地方入选气候投融资试点。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支持和指导试点地方建立相关部门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培育具有显著气候效益的重点项目,加强对碳排放数据质量的监管,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同时定期组织对试点工作进展和成效进行总结评估,梳理试点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希望通过3-5年的努力探索一批气候投融资发展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 央行将部分外资银行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金融机构范围


近日,人民银行将德意志银行(中国)、法国兴业银行(中国)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金融机构范围。下一步,人民银行还将考虑纳入其他有意愿、有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发挥其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优势,助力中国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


3. 福布斯中国首次发布2022中国ESG50,传统企业表现亮眼


近日,福布斯中国首次发布中国ESG 50,旨在寻找中国企业在ESG层面的最佳实践,聚焦企业在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和Governance(公司治理)的作为和信息披露等情况,剖析和发现中国ESG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中国ESG 50遵循联合国ESG框架和原则,从2022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依据全球上市公司当年的营收、利润、资产和市值四个方面指标排名)中选取了在ESG层面先行一步的50家中国企业。从行业分布看,入选企业覆盖金融、能源、工程建造、房地产、互联网、电子设备等十多个行业。其中,金融行业数量位居第一,占比达20%;能源和工程建造并列第二位,占比同为14%;第三位是房地产和互联网,占比均为10%。


4. 首单发电行业碳配额保险落地浙江金华


近日,首单发电行业碳超额排放费用损失保险在浙江金华成功落地。该项目由中国人保财险金华市分公司创新开发。据介绍,发电企业在达成既定生产经营目标的过程中,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工人操作错误等因素造成的发电设施或相关节能减排设备损失,可能会导致发电企业节碳减排能力下降。发电行业碳配额保险项目将为由此产生的额外碳排放配额交易费用提供风险保障。


目前,该项目已正式进入试点推广阶段,纳入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的2162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均可投保该项目。


5. 碳中和开放技术联盟成立,腾讯等企业将开放数字化专利助力碳减排


在8月23日召开的2022中国产业互联网(江门)峰会碳中和开放专利技术与应用分论坛上,碳中和开放技术联盟正式成立。腾讯与多家行业伙伴联合宣布,将共同组建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及开放技术联盟,消除技术壁垒,助力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联盟首轮将向成员单位免费共享189项节能减碳相关专利技术,旨在推动中国社会实现“双碳”目标。


此次碳中和开放技术联盟由腾讯公司牵头,联合微软中国、阿里巴巴、百度、京东、快手、蚂蚁集团、美团、万科、威胜信息等其他九家行业领先企业共同组建公益性质专利池。联盟成员开放其技术专利,免费许可给推进碳中和的组织使用,不能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首轮公开的专利技术,涉及计算优化、存储节约、网络资源节省、数据中心、设备能耗控制、交通节能减排、建筑节能等方面,通过各类软硬件技术手段实现节能提效的解决方案。


撰稿:李德尚玉、李明明(实习生 卢欣怡)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