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碳讯周报 >  正文

碳讯周报(2023年3月27日-2023年4月2日)| 生态环境部征集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赵辰昕:能源转型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两部门正谋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第三批项目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3-04-23 17:23:26

字号

一、碳中和政策


1、CCER重启第一步,生态环境部征集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


3月30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公开征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的函》。方法学领域包括能源产业、能源分配、能源需求、制造业、化学工业、建筑、交通运输、采矿/矿产品生产、金属生产、燃料逸出性排放(固体燃料、石油和天然气)、卤烃与六氟化硫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逸出性排放、溶剂的使用、废物处理及处置、林业、农业、碳捕获和CO2在地质层中的储存。项目减排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等。


文件指出,具备方法学编制技术条件的项目业主、行业协会,以及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可修订原有已备案方法学以及提出新的方法学。在原则上,方法学编制依托的具体技术或项目应具有较为显著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和低碳示范效应。


2、赵辰昕:能源转型要抓好三方面工作


3月29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碳中和:困局与破局”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赵辰昕表示,“所谓先立后破,即‘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在能源转型方面,赵辰昕认为要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入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把煤电“三改联动”作为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抓手;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三是不断地夯实我国能源安全基础。


为协调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双碳”目标,赵辰昕认为有效政策供给是关键。他表示,中国与发达国家碳排放自然达峰情形不一样。中国的碳达峰是政策驱动下的碳达峰,时间可能是全世界各国最短,压力最大,要克服的困难恐怕也最多。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很严重的发展问题,同时还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所以需要更多有效政策供给。


3、两部门正谋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第三批项目


3月2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案例解读》,对实施方案全部二十一条进行逐条逐句解读,辅以相关政策案例,对每个政策点的背景、目的,已经出台的相关措施,下一步政策落实方向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案例解读提到,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有关部门正在谋划第三批项目,并将采煤沉陷区扩展纳入布局范围。


案例解读还提到,完善绿色电力证书制度,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加强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效衔接是下一步落实和重点工作方向。


4、赵英民:加快制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


3月27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赵英民发表了题为“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演讲。在介绍生态环境部下一步工作计划时,他提到了加快制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有关技术规范。


赵英民从五方面介绍了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是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二是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生态建设等多领域协同增效;三是提高大气、水、土壤、固废等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治理水平;四是开展区域、城市、产业园区、企业等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五是强化科技、法规标准、管理政策等支撑保障。


5、河北省发布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河北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近日印发,明确了河北省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研发、示范、推广一批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工艺装备产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6.5%。“十五五”期间,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


实施方案提出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大节能降碳力度、加快绿色制造步伐、推动发展循环经济、深化低碳技术变革等5大方面23项任务。并聚焦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等河北省重点行业,部署了重点行业达峰、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提升、数字赋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等3大行动。


6、浙江:到2027年新能源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破1300亿


3月27日,浙江省发改委发布《关于促进浙江省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省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达到750万千瓦;全省光伏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60%;全省新型储能装机规模400万千瓦;新能源产业集群竞争力全面提升,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300亿元;培育形成产值超百亿元新能源企业达到10家以上。


7、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启航


我国海上油气开发迈出“绿电时代”的关键一步。3月26日,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在广东珠海福陆码头启航前往海南文昌海域。“海油观澜号”是目前世界上首个最深最远,同时也是全球首个给海上油气田供电、海域环境最恶劣的半潜式深远海风电平台,在单位兆瓦投资、单位兆瓦用钢量、单台浮式风机容量等多个指标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海油观澜号”是我国首个工作海域距离海岸线100公里以上、水深超过100米的浮式风电平台。其建成投用使我国海上风电自主开发能力从水深不到50米提升至100米级以上,为我国风电开发从浅海走向深远海奠定坚实基础。


二、绿色金融


1、易纲:制定共同标准,使绿色产品在全球更加互联互通


3月29日,在博鳌论坛2023年年会“碳中和:困局与破局”的讨论环节,央行行长易纲透露,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已逐步扩围。最开始是21家中国的银行参加,现在还有7家外资行,十几家地方商业银行加入。易纲介绍,中国央行推出两大类碳减排支持工具。执行一年多以来,实际已支持3000多亿的再贷款,商业银行贷出将近6000亿贷款支持企业的这些项目。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重点在于要求商业银行每个季度披露支持项目的利率、减排量等相关信息,并且接受社会第三方机构的监督,这样让全社会的老百姓提高对碳达峰、碳中和紧迫性的认识。这对中资、外资、民营等企业是一视同仁的。


2、马骏:今年6月ISSB将推出的国际可持续披露准则正式版本


2023年3月29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期间,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透露,今年6月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将推出的国际可持续披露准则正式版本。部分国家和地区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开始执行这些标准,强制披露范围也将扩大。具体而言,上市公司披露碳排放的信息将覆盖范围一、范围二,经过一段过渡期之后,还要披露范围三。


3、邮储银行发行全行首单绿色金融债券和小微金融债券


3月28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功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完成100亿元非资本金融债券的发行上市。其中,3年期绿色金融债券规模50亿元,发行利率2.79%;3年期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券规模50亿元,发行利率2.80%。这是邮储银行发行的首单绿色金融债券和首单小微金融债券。


4、宁波银行发行全国首单绿色碳资产债券


3月27日,由宁波银行为主承销商,招商银行为联席主承销商的全国首单绿色碳资产债券“23华光环保MTN001(绿色碳资产)”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同时也是全国首笔中长期碳资产债券。这是继今年2月15日宁波银行发行全国首笔碳资产转型债券以来,其牵头主承的又一单全国首单碳资产系列债券。本期债券也是全国首笔中长期碳资产债券。本笔债券通过引入碳资产收益互补,提高绿色金融的有效性、精准性,助力绿色产业发展、繁荣低碳技术的研发创新。


5、中国银行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规模排名第一


3月30日,中国银行发布2022年度社会责任暨ESG报告称,截至2022年末,该行中国内地绿色信贷余额(银保监会口径)折合人民币19,872亿元;全年境内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折合人民币877亿元;积极践行低碳管理运营,2019-2022年集团总能耗降低4.86%,直接温室气体排放降低15.58%;加快融入全球绿色治理,已签署或参加10余个绿色和ESG相关倡议及机制,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行智慧。


6、中国农业银行:2022年自营绿色债券投资余额1216亿元,增速37.8%


3月30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2年度业绩显示,中国农业银行在绿色金融发展实现新突破。绿色信贷余额2.7万亿元,新增超7,000亿元。自营绿色债券投资余额1,216亿元,增速37.8%。承销发行绿色债券56期,募集资金666亿元。累计发放碳减排贷款1,048亿元,带动减少碳排放2,372万吨,居同业领先。


7、邮储银行:2022绿色贷款余额4965.49亿元,增速33.38%


3月3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2年社会责任(环境、社会、管治)报告》。报告表示,截至2022年末,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4,965.4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3.38%;绿色债券投资余额299.5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9.58%;绿色债券累计承销规模117.70亿元;绿色融资余额5,832.3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6.24%。绿色信贷支持项目年节约标准煤1,665.60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当量3,623.57万吨。在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下,本行合计向312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309.79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为611.7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报告还显示,2022年,邮储银行积极拓展产品创新场景,率先应用中央结算公司推出的通用式绿色担保品池,成功落地首笔绿色债券质押式同业存款业务;落地系统内首单蓝色债券业务,募集资金用于海上风电场建设项目;围绕绿色金融、绿色生活、绿色乡村、绿色公益等场景,探索推出个人碳账户;宣传推广绿色低碳卡等。为企业客户提供碳核算服务,截至2022年末,累计完成2,182户企业客户碳核算。


8、工行绿色贷款余额3.98万亿,规模与增量均保持可比同业第一


2023年3月30日,中国工商银行公开发布《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2社会责任(ESG)报告》指出,截至报告期末,工行投向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绿色产业的绿色贷款余额3.98万亿元,规模与增量均保持可比同业第一。


报告还显示,工行自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出以来,合计向846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1045.12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2462.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此外在报告期内,工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 100 亿元人民币碳中和绿色金融债券,还发行了全球多币种“碳中和”主题境外绿色债券,金额合计等值26.8 亿美元,涵盖美元、 欧元、港币和人民币四个币种、五只债券。绿色基金方面,还发行了 14 只以生态环境、新能源、ESG、碳中和等为投资方向的基金,投资相关板块合计超800亿元。


9、兴业银行:2022年绿色贷款余额破6300亿元,增长40.34%


3月30日,兴业银行发布2022年年报称,该行2022年末,绿色贷款余额突破630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0.34%和33.71%。报告还显示,兴业银行表内外绿色金融融资余额达1.6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53%,其中符合人行口径的绿色贷款余额6370.7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0.34%,创近年新高;各类绿色投行业务融资规模1,294.73亿元,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绿色理财及ESG理财产品、绿色私募股权投资余额合计1,850.70亿元。同时,成立碳金融研究院,推进绿色金融人才“万人计划”,持续增强绿色金融专业支撑。


10、马上消费推出全国消金行业首例个人碳账户


3月3日,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马上消费)正式上线“马上绿洲”公益项目,推出个人碳账户,促进用户践行绿色低碳行动。项目上线后,将为其平台用户建立个人碳账户,用户在平台上无纸化操作等绿色低碳行为均可获得碳积分奖励,并自动存入碳账户。在消费金融行业,马上消费则是首家推出个人碳账户和绿色低碳公益项目的机构。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