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陕西省制定深化大气污染治理推进实现“十四五”空气质量目标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全省PM2.5浓度不超过35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不超过2.2天,优良天数不少于303天。这是记者9日从省政府获悉的。
近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南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以降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主线,以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减排为抓手,强化源头防控,突出系统治污,完成国家下达的空气质量指标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到2025年,11个以上市州PM2.5浓度达标,全省PM2.5浓度力争控制在32微克/立方米以内。
8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17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PM10平均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1%;O3平均浓度为1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4%;SO2平均浓度为7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NO2平均浓度为1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1%;CO平均浓度为0.7毫克/立方米,同比持平。
9月7日,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闫世东在2024年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为下一代添蓝”空气——气候——健康科普活动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大气污染宣战,空气质量改善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从2013年到2022年,我国在GDP翻了一番的情况下,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数减少了93%,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在2013年是89.5微克/立方米,2022年降到了30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由58天降为每年仅三天,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价为北京奇迹。
9月2日,记者从四川省政府网站获悉,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四川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完成国家下达四川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及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减排目标。
当前是抢抓采暖季前大气污染防治关键期、黄金期,8月26日,陕西省咸阳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印发《通知》,从8月下旬到11月15日,咸阳市将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奋战八十天”攻坚行动,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生态环境部8月21日通报2024年7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总体来看,7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16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6.7%;PM10平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5%;O3平均浓度为1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6%;SO2平均浓度为7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NO2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3%;CO平均浓度为0.7毫克/立方米,同比持平。
2024年8月15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中央气象台、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东北、华南、西南、西北、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和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开展2024年8月下半月(8月16日—8月31日)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
2024年7月,又有辽宁、广西、青海、安徽、重庆五地出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规范》10月1日起施行。本标准从入窑生料中的重金属含量、水泥熟料中的重金属含量和水泥熟料中可浸出的重金属含量这三个方面对水泥窑协同处置过程进行了规范化控制,打消了公众对协同处置的水泥熟料中重金属含量的担心。同时,本标准中新增了重金属含量限值检测方法,便于水泥企业更便捷、准确、稳定的对固体废物进行测试,满足了不同固废的检测需求。
在国家发改委9月23日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详细介绍了包括支持组建中国资源循环利用集团在内的多项推进回收循环利用的具体举措。
“集聚小散、化零为整、应收尽收、规范管理”,随着海南省海口国家高新区危废固废“中转站”项目完成招标,标志着该项目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预计明年上半年建成并投产试运行。
近日,城投环境“无废”建设成果展示暨老港炉渣资源化利用项目开工仪式在老港生态环保基地举行。作为2024年上海市重大工程中的重要配套,老港炉渣资源化利用项目是进一步提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的重点项目,也是上海城投建设“无废集团”的关键任务之一。
截至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建设并投运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86座,日均垃圾处理量1.46万吨。其中,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9座,餐厨垃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设施17座,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比例达到48%。
昨日正值“首都国企开放日”,北京环卫集团安定循环经济园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迎来项目试运行后的首批参观人员。该项目是北京最大、全国领先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每天可焚烧处理生活垃圾5100吨,全面提升了北京南部地区垃圾综合处理能力。
为进一步加强辖区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督促企业履行主体责任,切实防范环境风险,广东省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增城分局(以下简称增城分局)近期持续开展了一系列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同时积极加强业务指导和普法宣传,“对症下药”帮扶企业。今年以来,各专项行动累计检查企业1840家次,下达帮扶整改意见352份,其中针对涉危险废物环境违法行为,共立案7宗。
盛夏时节,走进扬州环保科技产业园,闻不到异味,也听不到噪音,园区繁忙而有序。“每天有300余辆垃圾车进来,将垃圾分门别类送去相应企业处置再生。”园区负责人介绍。
电厂产生的粉煤灰、脱硫石膏由水泥厂回收利用;啤酒厂所需的水、电、蒸汽全部由电厂供给,排出的硅藻土、酵母泥、酒糟等循环交付水泥厂掺烧处理……在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里,一个个项目串起了绿色低碳产业链,推动产业向“新”逐“绿”协同发展。
近日,河南省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全文公布。自2025年2月1日起施行。其中提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排水和污水处理工作的领导,将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解决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县级人民政府可以依法采取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
记者25日从北京市水务局了解到,自2023年初印发的北京市第四个“三年治污行动方案”实施以来,北京水务部门已新建污水收集管网729公里,改造雨污合流管线50公里,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85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提升至97.3%。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及周边水体黑臭真正的“短板”是排水管网问题,管网总量不够、质量不高、运维管理不到位等,导致污水集中收集率低、污水处理厂进水BOD浓度不高,既浪费了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和管网空间,也增加了溢流污染风险。
地处北京市海淀区的稻香湖再生水厂是北京首个全地下花园式再生水厂,不仅能有效处理生活生产废水,还是一个“颜值”超高的生态综合体。
8月26日,记者从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今年7月,全省累计完成5281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从“十三五”末的13.6%提升到35.8%。今年以来,共完成593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较2023年底提高了4个百分点。
为提高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江西吉安市遂川县投资14364.55万元,启动实施县城北生活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及配套污水管网改造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日处理污水能力将达到3万立方米。
近日,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和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召开河北省强化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新闻发布会。从会上获悉,截至目前,全省新增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村庄1624个,累计完成26304个,其中60%以上村庄采用了资源化利用模式;全省改造卫生户厕36.47万座、建设公厕2792座、恢复重建粪污处理站144座,提前完成年度任务目标;年初确定的1000家养殖场粪污设施提档升级任务已完成70%。
据悉,达州第三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是达州市城镇污水治理两年攻坚行动的关键工程,设计污水日处理总规模为30万吨,分两期建设。其中,正在建设的一期工程于2022年4月开工建设,计划工期36个月,建设内容包括日处理量15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设施。
为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以废水循环利用带动工业水效提升,助力新型工业化。今天(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2024年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典型案例征集工作的通知》,聚焦钢铁、石化化工、纺织、造纸、食品等重点行业以及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征集一批废水循环利用典型案例,具体涵盖用水过程循环、区域产城融合、智慧用水管控、技术装备创新、减污降碳协同等五个方面。
在日前召开的2024上海绿色照明论坛暨《上海绿色照明发展报告2023》发布会上,记者获悉,截至去年底,上海已完成约40万盏LED灯具改造,基本实现市区范围内LED灯具全覆盖的目标,预计每年将节约用电1.6亿度,减少约1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国家发改委24日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设备更新行动进展成效和典型做法。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刘德春在会上表示,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坚持节约优先方针,深入推进节能降碳增效行动,推动节能降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是也要看到,各领域还存在大量老旧设备,节能降碳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潜力依然巨大。将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范围扩大到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主要目的是推动一批用能设备更新升级,加快推广节能降碳先进技术,提高节能降碳能力。
9月10日至11日,2024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举行。山西是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份,构建清洁低碳用能模式是能源革命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山西将绿色转型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把握政策机遇,加快能源、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企业技术改造,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同时在全社会引导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节能降碳,加快建设美丽山西。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深入挖掘节能降碳潜力。其中,鼓励铝企使用非化石能源生产是一大亮点。业内人士认为,落实行动计划可谓“一举两得”,既能推进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又为绿电找到了消纳和应用渠道。已有上市公司尝试用绿电生产电解铝,但“换绿”存在一些难题待解。
近期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下称《意见》),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作为“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部分,并首次明确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的量化目标。
《意见》还提出一系列量化工作目标: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45%左右等。
钢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制造业门类中碳排放量较大的工业部门,其绿色低碳转型意义重大。和长流程炼钢不同,短流程电炉炼钢的主要原料是废钢,工序上则省去了焦化、烧结、高炉炼铁等污染、能耗和碳排放相对较高的环节。发展短流程电炉炼钢的意义何在?
上半年,国务院印发实施《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节能降碳,结合扩大有效投资、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落实,大力推进分领域分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推动节能降碳取得积极进展,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7月21日上午,中国碳市场大会在武汉开幕。从2014年湖北碳市场启动至今,节能降碳的绿色理念正深入生产一线。在荆州,首批被纳入湖北碳市场的企业也正算清节能降碳“加减法”,助力推动碳市场健康发展。
鼓励地方探索建立基金计提与矿山生态修复义务履行情况相挂钩的奖惩机制;相关部门不得随意设置基金使用条件,阻碍采矿权人正常使用基金。国家将压实矿山企业生态保护修复主体责任,推动落实“边开采、边修复”,促进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助力矿业绿色低碳发展。
以石雕闻名的福建惠安,矿产资源丰富。近来,惠安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突出“全速复绿、全域增绿、全民护绿”,聚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草原是西藏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之一,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农牧民增收等方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影响,西藏自治区草原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一旦破坏,极难恢复。开展草原生态修复、提高草原植被综合盖度、提升草原资源质量、增强草原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改善生态和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作用明显,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矿山生态修复是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矿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内容。在实施矿山生态修复时,仍存在过度采挖、违规销售土石料以及以“生态修复”为名违法采矿被执法部门查处等情况。进一步完善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政策体系、构建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才能确保矿山生态修复规范有序开展。
日前,由安徽省生态环境集团所属生态修复公司牵头,与安徽建工路港建设集团、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总院组成的联合体,成功中标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合肥市高新区2号弃渣场临时用地土地复垦项目,中标金额为1.85亿元,这是省生态环境集团在土壤修复业务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现代化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推进高质量生态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建立合理高效的投入机制是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的关键前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建设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这为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效能、完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指明了深化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实施3年来,陕西共开展执法巡查16546次,累计放流经济鱼类2000余万尾、珍稀濒危水生动物8万余尾,共发布典型案例58个。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8月6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蔡斌以一系列数据说明我省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取得的成绩。
近日,记者从五指山市农业农村和水务局获悉,为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区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省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参建各方紧密配合,正在有序推进五指山森林保育与水土保持修复项目的实施。
近年来,福建宁德市霞浦县大力推广红树林种植,面积已达5000多亩,显著改善了滩涂生态环境。
日前,记者从南昌市有关部门获悉:该市建设完成全省首套交通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标志着该市在大气环境污染监测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该系统以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为基础,辅以交通污染专项监测站,构建起综合性的大气环境污染监测网络。
9月22日,记者从南昌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了解到,近日,南昌建设完成江西省首套交通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项目建成后,南昌市将形成以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为基础,交通污染专项监测站为辅助的综合性大气环境污染监测系统。
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常熟沙家浜镇的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监测方舱内,工作人员正在对在线观测系统采集的各项实时数据进行检查比对。据悉,这是苏州首个正式投用的大气环境监测移动方舱。
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在全国首创“监管—监测—监察”联动大模型(简称“三监”大模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以新型的监测网络、智慧的分析技术、高效运转的调度系统,支撑北京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为摸清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详实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助力打赢净土保卫战,安徽省宣城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承担全省2024年47个点位土壤监测样品采集和395个风险监控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分析测试工作。截至8月中旬,宣城中心已圆满完成负责样品采集、样品制备和流转。目前,正在全力推进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实验室分析测试任务,第一批160个样品检测已完成。
近年来,北京市空气质量实现明显改善,PM2.5浓度连续三年稳定达标。从过去天天盼蓝天,到现在常常晒蓝天,北京市民的蓝天获得感大幅度提升。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科技赋能。
“这里是我们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点位之一,大家看,设备上面像话筒一样的用来收音,数据传输至后台,可以进行分析,去除其中的风声、雨声等自然声音,从而使声环境数据更加准确、科学。”日前,全省首套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在太原市正式投入运行,太原市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大气环境研究室主任王波介绍了声环境监测点位情况。
记者17日从青海省生态环境厅获悉,青海省实现全省生态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和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全覆盖。
2024年7月3日,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矿产研究中心组织质控专家组,在石家庄成功召开了2024年度河北省地下水地质环境监测项目第一次跟踪监控会议。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总工程师马百衡、副院长赵建青等院领导出席了会议。
• 四部门联合印发意见—— 推动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 两部门:加强海洋渔业气象防灾减灾
• 两部门印发《能源重点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