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修复 >  正文

潮线重塑红滩志 燕鸥齐飞映海滨——辽宁省锦州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

来源:自然资源部 时间:2025-07-08 10:27:22

字号

锦州市地处渤海辽东湾的顶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围海养殖、向海索地等开发活动影响,沿海滨海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丧失。2022年8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锦州市考察调研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锦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出发,以红线为约束、规划为引领、问题为导向,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精准施策、系统修复,协调推进大小凌河口湿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如今,大小凌河口湿地春潮涌动,成群的蛎鹬、黑嘴鸥掠过火红的碱蓬草滩,与碧海蓝天交相辉映,重现滨海湿地生机,成为人海和谐的典范,为我国滨海湿地退养还湿、盐沼典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范例。


基本情况


锦州市位于渤海辽东湾的顶部,拥有我国最北海岸线,也是渤海湾重要的港口城市,同时还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总面积1030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09.8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度157.73公里。锦州市大小凌河口湿地是国际重要湿地,是东北亚鸟类的重要迁徙地,也是国际水鸟迁飞路线的重要枢纽之一,其独特的红海滩景观犹如一片红色海洋,曾吸引无数游客驻足观赏。


03eeac1dd793b734d1bbf66c05da7181.png

▲大、小凌河口湿地飞鸟云集


6af15cc6f39a433e8440b1cd9098ab00.png

▲整治修复后的“红地毯”景观


过去数十年来,受围海养殖、向海索地的大开发活动影响,锦州市滨海湿地面积大幅萎缩,导致潮沟淤塞,水质恶化,滨海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丧失。2022年,锦州市启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重建“河-海-湿地”生态循环路径为核心,清退养殖池1181公顷,疏通潮沟14.1千米,恢复盐沼植被1597公顷。依据本地水文条件,优选本土耐盐植被碱蓬草、芦苇等,通过地形整理与潮汐模拟,促进盐沼植被的自然演替。潮沟疏通后,海水重新涌入湿地,重新激活了碱蓬草的生长,火红的“地毯”再次铺满海岸。


主要做法


(一)高位推动、久久为功


在辽宁省持续推动重大工程建设,提升五大安全能力的工作部署下,锦州市统筹发展与安全,推进实施了“绿满辽宁工程”等十五项重大工程,为筑牢东北地区的海上生态安全屏障奠定了坚实基础。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纳入《锦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和《锦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旨在通过系统性工程恢复滨海湿地、改善近岸海域水质、修复自然岸线。自2016年起,锦州市通过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生态修复项目,对大、小凌河口开展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在锦州湾、大小凌河口等海域,部署南部陆海统筹生态修复区,提出以海岸带和滨海湿地为核心,重点解决围填海占用、滨海湿地退化、岸线受损等生态问题。同时将上述重要滨海湿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严守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二)精准施策、科学治理


以监测调查数据为基础,坚持因地制宜、科学修复,采取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生态修复工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针对围海养殖导致湿地面积萎缩、潮沟淤塞的问题,锦州市在对区域水动力环境条件、滩涂地形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退养还湿、疏通潮沟的方式改善湿地水动力环境条件,为生物多样性恢复创造基础条件。针对滨海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的问题,锦州市基于修复区域海水进水条件、高程、盐度等综合指标,结合数值模拟结果评估湿地植被适生条件,将修复物种确定为碱蓬草、芦苇、柽柳等本土盐沼植物,共修复盐沼植被1597公顷。修复后的盐沼植物根系可以稳固土壤,辅助潮沟保持稳定,综合提升湿地生态系统质量,为鸟类提供栖息地,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推动滨海湿地的持续恢复。经过近十年的持续海洋生态修复治理,锦州市修复盐沼植被面积累计达到2500公顷。大片浅海滩涂湿地逐渐形成了河、海、草、鸟相依共存的生态系统,重现了“红滩绿苇”“万鸟翔集”的新景观。


(三)依法依规、妥善清退


在项目区范围内梳理养殖池权属,依据法律法规编制清退方案,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对清退海域及其附着物价值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对征收补偿方案进行论证后公布,及时开展清退工作,终止养殖行为,收回海域,退养还湿总面积1181公顷。打通了盐沼修复和潮沟疏通等修复工作开展的堵点,消除了阻碍海水交换和湿地生态恢复的关键因素,夯实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工作基础。


成 效


(一)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大小凌河口湿地修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借鉴了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生态保护修复的治理经验,以解决湿地破碎化等突出生态问题为主攻方向,以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目标,陆海统筹、河海同治,“退养还湿+潮沟连通+盐沼修复”三措并举,打通生态廊道,恢复滨海湿地,整治受损岸线。大小凌河口滨海湿地修复后,区域海洋结构物水动力显著恢复,海洋水动力改善提升率达30%以上。自然岸线保有率显著提升,抵御风暴潮等自然灾害能力持续增强。为提高修复片区之间的生态联系,改善潮沟纳潮水动力条件,锦州市通过潮沟疏通、植被种植等措施,实现各修复区的水系连通。潮沟疏通后,海水可以更顺畅地进出盐沼湿地,为盐沼植被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促进其生长繁殖,也加快了湿地内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改善了湿地水质,增强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项目修复区域完成了养殖池塘的清退,新增1100公顷鸟类栖息地,修复区内观察到新增鸟类200种以上(含迁徙过境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大鸨、丹顶鹤、东方白鹳、青头潜鸭等10余种。


03d5ae6c32ef6acebf8f2114af80ea13.png

▲退养还湿修复前(左)后(右)


(二)社会效益持续显现


修复后的大小凌河口滨海湿地,由原来人类过度干扰、开发的养殖池塘,变为翅碱蓬、芦苇、北方柽柳等丰富植被覆盖的滨海湿地,为各类生物提供了栖息、繁衍、迁徙、觅食的场所。修复区内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成为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旅游区。项目实施中地形改造、盐沼植被恢复等成功案例具有重要科研及教育意义,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平台,亦有当地高校把课堂“搬”到了景区,实现“做中学”“学中做”。锦州滨海公路百余公里风景如画,成为连接城市与自然的纽带,被誉为“北方最美海岸线”。2023年,中央电视台详细报道了锦州凌海市坚持十余年修复改造大凌河口湿地的故事,已成为锦州及周边城市居民的一个极佳的亲海休闲场所,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提升。


(三)经济效益逐步体现


红海滩碱蓬草生长旺盛,很多珍稀濒危鸟类回归,野生鸟类的种类大幅增加,重现了“红滩绿苇、鸥鹭齐飞”的壮观景象,吸引众多摄影、观鸟爱好者和游客前来观赏。同时,锦州市创新公众参与机制,通过短视频、生态旅游导览等新媒体广泛宣传修复成果,湿地观鸟栈道、科普基地成为网红打卡点,滨海旅游业态快速发展。2024年锦州接待国内旅游者4839.6万人次,同比增长30.8%。旅游总收入340.7亿元,同比增长33.2%。


辽宁省自然资源厅推荐


锦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提供案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