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最新消息,北京时间11月12日8时起,地球开始经历一次显著的磁暴过程,实时地磁活动指数一度达到最高级别9级,显示出强烈的空间天气活动。
排污单位安装自动监测设备,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监控设备联网,是对污染物排放状况实现实时、远程监控的重要环节。
从“盼蓝天”到“拍蓝天”,如今,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照片,频频在武汉市民的“朋友圈”里刷屏。
“有了这项技术,再也不用熬夜盯着屏幕人工核对微地震事件了,效率翻了番,准确率还更高!”9月2日,在非常规油气田压裂监测现场,工程师们对江汉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采集处理所研发的“一种地面微地震拾取事件有效性的识别方法”赞不绝口。该技术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为油气开发微地震监测装上了“智能慧眼”。
7月20日,成长型通用光学望远镜(EAST)辅助监测系统在青海冷湖天文观测研究基地启动建设,这一系统旨在面向国家未来大科学装置布局需求,构建具备自主可控、全天候、高海拔适应能力的台址环境监测能力体系。
基于嫦娥六号月壤样品,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团队详细分析了月壤中各种磁性矿物,以及它们独特的磁性是怎样产生和保留下来的,揭开了月球背面月壳磁场弱、土壤磁性强之谜。
中山大学联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套多时相无人机影像协同配准与三维变化检测方法,实现了南极“着地冰崖”崩解过程的厘米级三维精细监测,并在地面雪坑观测的基础上定量评估了“着地冰崖”的崩解量,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南极冰盖质量损失评估提供了新的观测手段与数据支撑。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6月20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该院遥感与数字地球全国重点实验室石玉胜研究团队在大型燃煤电厂碳排放遥感反演估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他们通过优化算法、构建模型,研发提出卫星遥感新方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大型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的高精度动态量化与制图。
以“科技赋能水利,数智引领未来”为主题的2025中国水博览会近日在天津市举办。本届水博会上,中兴通讯以“兴水利,守安澜”为主题参展,现场展示了在雨水情监测场景下的创新感知装备,包括星云杆、视频测流等。
甲烷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具有增温潜势高、寿命短的特点,这使得其减排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议题之一。因此,深入理解全球甲烷源汇的变化及其机制,对减少甲烷排放与控制大气甲烷浓度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