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联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套多时相无人机影像协同配准与三维变化检测方法,实现了南极“着地冰崖”崩解过程的厘米级三维精细监测,并在地面雪坑观测的基础上定量评估了“着地冰崖”的崩解量,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南极冰盖质量损失评估提供了新的观测手段与数据支撑。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6月20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该院遥感与数字地球全国重点实验室石玉胜研究团队在大型燃煤电厂碳排放遥感反演估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他们通过优化算法、构建模型,研发提出卫星遥感新方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大型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的高精度动态量化与制图。
以“科技赋能水利,数智引领未来”为主题的2025中国水博览会近日在天津市举办。本届水博会上,中兴通讯以“兴水利,守安澜”为主题参展,现场展示了在雨水情监测场景下的创新感知装备,包括星云杆、视频测流等。
甲烷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具有增温潜势高、寿命短的特点,这使得其减排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议题之一。因此,深入理解全球甲烷源汇的变化及其机制,对减少甲烷排放与控制大气甲烷浓度至关重要。
5月17日,江西省首颗自主发射的生态环境监测卫星“南昌航空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作为全国首颗专门针对大型湖泊生态环境监测设计的遥感卫星,其成功发射标志着江西省在空天信息技术应用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近日,各地对移动源的污染整治持续进行。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辐射环境监测网。
近日,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芦苇渐绿,夏季在此繁殖的候鸟也纷至沓来。在渥洼池湿地内,保护站鸟类监测人员监测到两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
黑龙江省加快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基本形成了与生态安全战略定位相适应的,上下协同、天地一体、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成绩单显示,2024年以来,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改善指标好于“十四五”规划目标时序进度要求。北京、江苏、广东、海南等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