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碳讯周报 >  正文

碳讯周报(2022年1月24日-2月7日)| 钢铁行业明确2025年前碳达峰;企业环境信披新规生效

来源:生态中国网 时间:2022-02-14 14:57:00

字号

一、碳中和政策


1、三部门发文明确钢铁行业2025年前碳达峰


2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对钢铁行业提出了明确的减碳目标,要求到2025年,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以上,水资源消耗强度降低10%以上,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


《意见》提出了严禁新增钢铁产能,全面推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有序发展电炉炼钢,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等一系列具体任务。力争到2025年,钢铁工业基本形成布局结构合理、资源供应稳定、技术装备先进、质量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全球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2、企业环境信披新规生效,上市公司上年度碳排放信披3月15日前需完成


生态环境部此前印发的《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以及《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格式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于2022年2月8日起正式施行。


《管理办法》要求企业应当于每年3月15日前披露上一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的环境信息。《准则》第十九条明确提出,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管理的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应当具体披露年度碳实际排放量及上一年度实际排放量。


根据《管理办法》,下列五类企业应当按照规定披露环境信息:重点排污单位、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符合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上市公司及合并报表范围内的各级子公司(以下简称上市公司)、符合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企业、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当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

3、“十四五”节能仍是减排优先选项,全面优化完善能耗“双控”


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其中提出到202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等目标。


《方案》部署了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工程、城镇绿色节能改造工程、交通物流节能减排工程等十大重点工程,并从优化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完善经济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健全政策机制的安排。十大重点工程包括: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工程、园区节能环保提升工程、城镇绿色节能改造工程、交通物流节能减排工程、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程、公共机构能效提升工程、重点区域污染物减排工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程、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工程、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工程。


《方案》提出完善能源消费总量指标确定方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目标和能耗强度降低基本目标确定年度能源消费总量目标,经济增速超过预期目标的地区可相应调整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对能耗强度降低达到国家下达的激励目标的地区,其能源消费总量在当期能耗“双控”考核中免予考核。各地区“十四五”时期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不纳入地方能源消费总量考核。原料用能不纳入全国及地方能耗“双控”考核。


4、生态环境部:2025年形成“大监测”格局


1月22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全面强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监测支撑。《规划》指出到2025年,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大监测”格局将更加成熟定型。


《规划》提出两大方面11项重点任务举措和两项重大工程:一是立足支撑管理,紧紧围绕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着眼统筹支撑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集中攻克人民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全面谋划碳监测和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声、辐射、新污染物等环境质量监测、生态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业务,推进监测网络陆海天空、地上地下、城市农村协同布局和高效发展,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监测的支撑、引领、服务作用。二是立足提升能力,紧紧围绕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目标,系统谋划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改革创新,健全监测与评价制度,加快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大监测”格局,完善体制机制,筑牢数据根基,深化评价应用,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内生动力,实施监测网络和机构能力建设重大工程,夯实基础能力,锻造铁军先锋,加快实现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


5、“十四五”电力安全总体目标设定,强化新能源安全管理


1月27日,国家能源局印发了《电力安全生产“十四五”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设定了电力安全总体目标:到2025年底,电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形成,电力安全治理体系基本完善,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电力系统运行风险有效控制,电力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在控,电力突发事件处置应对有力,电力人身责任起数和事故死亡人数趋于“零”。为了实现电力安全总体目标,行动计划提出进行电力安全生产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行动、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行动、电网安全运行水平提升行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安全技术体系专项行动、强化新能源安全管理专项行动等共16项重点行动。


行动计划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消费增长迅猛,能源发展进入新阶段,在保供压力明显增大的情形下,电力安全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凸显,风险隐患增多。其一是电力供需平衡压力增大,预计“十四五”期间,全国用电增长将维持在5%左右的中高速区间,2025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9.5-9.8万亿千瓦时。能源转型过程中,系统调峰能力阶段性不足,部分时段电力供应能力受到挑战,错峰限电风险将增加;其二是电力系统安全运行风险显著加大;其三是网络与信息安全风险持续升高;其四是电力建设施工安全风险集中凸显;其五是重大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明显不足。


行动计划强调,今后五年,是全国各行业大力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电力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电力科技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企业发展转型、安全新技术应用、电力市场化交易体系建设等方面可能给电力安全生产带来的风险因素,需要及时做出分析预判,也需要予以积极应对。


6、2025年60城率先建成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体系基本建立,建成绿色分拣中心1000个以上。再生资源加工利用行业“散乱污”状况明显改观,集聚化、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9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4.5亿吨。二手商品流通秩序和交易行为更加规范,交易规模明显提升。60个左右大中城市率先建成基本完善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指导意见》部署了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包括合理布局废旧物资回收站点、加强废旧物资分拣中心规范建设、推动废旧物资回收专业化、提升废旧物资回收行业信息化水平。二是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包括推动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产业集聚化发展、提高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技术水平。三是推动二手商品交易和再制造产业发展,包括丰富二手商品交易渠道、完善二手商品交易管理制度、推进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此外还要完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政策保障体系,加强要素保障,加大投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加强行业监督管理,完善统计体系。


7、春节前碳价再破60元大关,节后碳交易量价齐跌


1月24日至1月28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53,848吨,总成交额3,018,128.20元。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1,459吨,总成交额88,134.45元。


挂牌协议周成交量1,459吨,周成交额88,134.45元,最高成交价61.60元/吨,最低成交价51.71元/吨,1月28日收盘价为61.38元/吨,较1月21日上涨6.82%。无大宗协议交易。


1月24日至1月28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86,651,814吨,累计成交额8,072,085,006.81元。


2月7日,春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30吨,成交额1,742.40元,开盘价58.08元/吨,最高价58.08元/吨,最低价58.08元/吨,收盘价58.08元/吨,收盘价较前一交易日下跌5.38%。

二、绿色金融


1、全球绿债爆发式增长,中国去年上半年累计发行可持续债券3.3万亿


1月26日,兴业银行成员机构兴业研究与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联合推出的《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盘点报告》预测,在全球范围内,预计绿色债券的滚动年度发行量将在2022年底达到1万亿美元, 而贴标的绿色、社会和可持续(GSS)债券、可持续挂钩债券(SLB)和转型债券的发行总量在2021年超过1万亿美元。


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保持了迅猛的发展势头。上述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中国境内贴标可持续债券的累计发行规模达3.3万亿元人民币。在离岸市场,2020年到2021年上半年,中国机构在境外市场发行的绿色债券总量为93亿美元,社会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分别达到10亿美元和74亿美元,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为61亿美元。


2、广州推进期货品种研发并上市,创建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所


1月25日,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充分发挥广州期货交易所引领带动作用,协调推进期货品种研发并上市,大力发展期货产业;推进设立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谋划建设大湾区跨境理财和资管中心;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创建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所。

3、雄安新区首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2家企业获2.57亿绿色贷款


近日,雄安新区首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河北雄安分行共获得人民银行1.54亿元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河北雄安光大生态产业园和河北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2家企业获得2.57亿元绿色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低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65个基点,带动碳减排量约1.49万吨,有效支持了新区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目前,除首批2.57亿元贷款所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外,第二批碳减排支持项目所涉7470万元贷款正在申报过程。


4、北京探索研究个人碳账户,助推私家车转向绿色集约出行


1月25日,2022年北京市交通工作会召开,会议提出,北京将力争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4.6%,升级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探索研究个人碳账户,助推私家车出行向绿色集约出行转换。2021年9月4日,高德地图和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就碳普惠活动产生的1.5万吨碳减排量达成交易意向,预计交易金额75万元。这是全球首次通过市场化交易,将个人绿色出行方式转化为物质和精神激励。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