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碳讯周报 >  正文

碳讯周报(2022年1月17日-1月23日)|七部门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2021年我国发行绿债6072亿元

来源:生态中国网 时间:2022-01-29 15:15:50

字号

一、碳中和政策


1、黄河流域要把防洪安全放在突出位置,补好城市规划建设短板


1月19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在京召开,研究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组长韩正强调,要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久久为功抓好各项工作。要把确保黄河流域防洪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增强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尤其要补好城市规划建设短板,立足每个地方、每个城市的实际情况,完善防洪排涝和应急管理体系,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抓紧按规划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扎实做好前期工作,加强资金和土地等要素保障,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要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积极推进工业节水增效,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提升上游水源涵养能力,巩固中游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加强下游滩区、湿地系统保护修复,持续狠抓突出环境问题整治。要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着力确保煤炭和电力稳定供应。


2021年5月,生态环境部开展黄河流域固体废物倾倒排查整治工作。2021年,排查整治内蒙古、四川、甘肃、青海、宁夏5省(自治区)的过程中,各地累计投入资金2408.4万元,清理各类固废882.6万吨。通过清理整治,发现并清理历史遗留煤矸石、尾渣27.7万吨,整治危险废物2.1万吨,有效防范了黄河中上游沿线生态环境安全风险。


2、中国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突破3亿千瓦


国家能源局微信公众号1月20日发布消息称,我国2021年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约5300万千瓦,连续9年稳居世界首位。截至2021年底,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06亿千瓦,突破3亿千瓦大关,连续7年稳居全球首位。


“十四五”首年,光伏发电建设实现新突破,呈现新特点。一是分布式光伏达到1.075亿千瓦,突破1亿千瓦,约占全部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二是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中,分布式光伏新增约2900万千瓦,约占全部新增光伏发电装机的55%,历史上首次突破50%,光伏发电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的发展趋势明显。三是新增分布式光伏中,户用光伏继2020年首次超过1000万千瓦后,2021年超过2000万千瓦,达到约2150万千瓦。户用光伏已经成为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


3、七部门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绿色电商、二手经济受关注


1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到2030年,重点领域消费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绿色消费制度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健全的发展目标。


《方案》提出要全面促进重点领域消费绿色转型,对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绿色消费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其中强调要强化绿色消费科技和服务支撑,推广应用先进绿色低碳技术,推广产供销全链条衔接畅通,加快发展绿色物流配送,拓宽闲置资源共享利用和二手交易渠道,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等。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在方案发布会上介绍,下一步,商务部将指导各地商务部门和商贸流通企业结合方案贯彻落实,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绿色商场创建,高质量发展二手商品流通,引导电商企业绿色发展,加强商务领域塑料污染治理,构建新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等。


4、《“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将监测评估海洋碳源汇


近日,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四五”期间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了统筹谋划和具体部署。《规划》设置了包括“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自然岸线保有率”等6项指标,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文件和规划做了充分衔接。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将以近岸海湾、河口为重点,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陆海统筹持续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


《规划》部署的部分重点工作包括:以近岸海湾、河口为重点,分区分类实施陆海污染源头治理,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陆海统筹持续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着力构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恢复修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强化海洋生态监测监管,提升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协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海洋碳源汇监测评估,推进海洋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监测与评估,有效发挥海洋固碳作用,提升海洋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


5、全国碳市场价格保持动态高位,成交量大幅回落


1月17日至1月2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53,848吨,总成交额3,018,128.20元。


挂牌协议周成交量53,848吨,周成交额3,018,128.20元,最高成交价58.50元/吨,最低成交价52.20元/吨,1月21日收盘价为57.46元/吨,较1月14日下跌0.54%。这周无大宗协议交易。


截至1月2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86,650,355吨,累计成交额8,071,996,872.36元。


二、绿色金融


1、交易商协会:2021年我国发行绿债6072亿元,同比增长168%


据交易商协会微信公众号消息,2021年,我国共发行绿色债券6072.42亿元,同比增长168.32%。其中,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3135.17亿元,占比51.63%;绿色债券存量规模1.16万亿元。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存量3675.68亿元,发行及存量规模均稳居全市场第一。


交易商协会透露,随着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的加速发展,发行人、主承销商的参与热情持续提升,同时也有更多投资人积极参与到绿色债券市场建设之中,汇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助力实现“30.60目标”。


2、农行、国开行披露获得央行首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情况


近日,国有大行陆续披露获得央行首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情况。据媒体报道,农业银行获得央行首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113.68亿元,国家开发银行获得资金102.67亿元,两家银行所获专项资金并均已下发至碳减排领域项目。


上述两笔专项资金都属于央行向全国金融机构发放的首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的一部分。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透露,央行向有关金融机构发放第一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855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已发放符合要求的碳减排贷款1425亿元,共2817家企业,带动减少排碳约2876万吨。


3、农行“农银碳服”系统上线运行,助力全国碳市场履约周期配额清缴


农业银行“农银碳服”系统近日正式上线运行,农业银行成为首家与中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对接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农银碳服”采用银企直联、企业网银、后台管理“三位一体”的服务输出模式,具有线上签约、交易便捷、合规安全的特征。截至2021年底,“农银碳服”助力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工作顺利完成。


4、浙商银行推出专项碳账户企业信贷产品


近日,浙商银行推出专项用于碳账户企业的信贷产品“碳易贷”,围绕衢州市工业碳账户体系,为企业节能、降碳、减排等技术改造提升或配套设施建设专项设计提供资金支持。浙商银行首笔“碳易贷”授信在衢州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落地。这是衢州市在全国率先建立工业碳账户体系后,浙商银行系统内发放的首笔“工业碳账户”场景应用贷款,该笔贷款共80万美元。


5、广州期货交易所与德意志交易所探索绿色金融领域国际合作


广州期货交易所与德意志交易所集团日前在线上签署谅解备忘录,建立伙伴关系,探索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根据谅解备忘录,未来双方将共建中欧绿色金融合作机制,加强在市场研究、市场宣传、投资者教育等方面的资源共享,探讨在碳排放权等绿色发展类产品合作的可能性。


6、国开行发行150亿元5年期绿色金融债券


1月19日,国家开发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面向全球投资人发行150亿元“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专题“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至此,开发银行已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1200亿元,余额1100亿元,规模位居市场第一。本期专题债券发行期限为5年,票面利率为2.45%,获得了境内外各类投资者的踊跃认购,认购倍数达3.36倍。同时,该债券将通过柜台承办机构面向社会公众发售。


7、广州首批“绿色金融先锋”出炉,30个改革创新案例上榜


近日,首批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案例征集活动正式公布遴选结果,首批入选案例共30个,覆盖政府、银行、证券、保险、基金、融资租赁、环境权益、绿色实体、服务中介等部门和机构,涉及金融支持绿色企业低碳转型、绿色交通、绿色基础设施升级、绿色新能源、绿色生态农业、绿色建筑等方面,多维度多角度展示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成果。


8、山东成碳排放权交易第一大省,首个履约周期成交额占全国58%


近日,山东省发布了碳排放配额清缴工作完成情况。根据统计,在第一个履约周期山东全省305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企业实际履约11.52亿吨,累计成交额45.98亿元,占全国58.14%。自碳市场正式启动,山东全省纳入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管理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企业共330家,核定应履约企业320家,占全国应履约企业总数的七分之一(全国应履约企业共2162家),数量全国第一。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