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碳讯周报 >  正文

碳讯周报(2022年4月4日-4月10日)丨中央发文建设全国统一能源、生态环境市场;高级别会议再强调严打碳排放数据造假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2-07-15 16:27:43

字号

一、碳中和政策


 1、中央发文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生态环境市场


4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公布,其中提出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包括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


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方面。在有效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结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全国能源市场建设。在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基础上,健全油气期货产品体系,规范油气交易中心建设,优化交易场所、交割库等重点基础设施布局。推动油气管网设施互联互通并向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开放。稳妥推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统一的天然气能量计量计价体系。健全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研究推动适时组建全国电力交易中心。进一步发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作用,推动完善全国统一的煤炭交易市场。


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方面。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交易监管机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市场化交易,探索建立初始分配、有偿使用、市场交易、纠纷解决、配套服务等制度。推动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建设,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2、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严厉打击碳排放数据造假


4月8日下午,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通报碳市场数据造假有关问题,部署严厉打击碳排放数据造假行为、推进碳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工作。


会议指出,碳市场是推进“双碳”工作的重要市场化机制,碳排放数据是开展交易的基础,数据质量是碳市场的生命线。个别中介服务机构发生的数据造假行为,破坏了市场公平、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市场信心,严重危害碳市场健康发展,严重影响“双碳”工作有序推进,影响极为恶劣,必须予以严厉打击。


会议强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碳排放数据造假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零容忍”,采取强有力措施,严查严处造假行为,形成强大震慑,坚决杜绝数据造假问题再次发生。要强化检查督导,切实推进问题整改,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举一反三开展自查自纠,适时开展专项检查“回头看”。要以整改落实为契机,建立问题发现机制,完善日常监管,强化责任追究,压实各方责任,推动我国碳市场健康发展、行稳致远。


3、石化化工行业拟制高碳产品目录,构建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体系


4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石化化工行业要发挥碳固定碳消纳优势,协同推进产业链碳减排;着力发展清洁生产绿色制造,培育壮大生物化工;促进行业间耦合发展,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


文件提出,有序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提高行业能效水平。拟制高碳产品目录,稳妥调控部分高碳产品出口。鼓励石化化工企业因地制宜、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绿氢”,推进炼化、煤化工与“绿电”、“绿氢”等产业耦合示范,利用炼化、煤化工装置所排二氧化碳纯度高、捕集成本低等特点,开展二氧化碳规模化捕集、封存、驱油和制化学品等示范。


其中还提出,滚动开展绿色工艺、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和绿色园区认定,构建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体系。积极发展生物化工,鼓励基于生物资源,发展生物质利用、生物炼制所需酶种,推广新型生物菌种;强化生物基大宗化学品与现有化工材料产业链衔接,开发生态环境友好的生物基材料,实现对传统石油基产品的部分替代。


4、“十四五”抽水蓄能项目加快部署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加快“十四五”时期抽水蓄能项目开发建设。通知指出,各单位要按照要求,落实责任,加大力度,抓紧开展工作,加快抽水蓄能项目开发建设。请各省(区、市)发展改革委、能源局按照能核尽核、能开尽开的原则,加快推进2022年抽水蓄能项目核准工作,确保2022年底前核准一批项目,并做好与“十四五”后续年度核准工作的衔接。


通知要求,各省(区、市)发展改革委、能源局要将抽水蓄能项目开发建设作为当前重要能源工作,加强组织管理和统筹协调。承担抽水蓄能项目开发建设任务的中央能源企业要优化完善内部流程,提高项目投资决策、招投标等工作效率,加快投入资金、人力等要素,支持项目核准和开工建设。


通知强调,用好国家重大项目用地保障协调机制,对符合条件的抽水蓄能项目加大用地保障力度。在抽水蓄能项目前期工作、项目建设及运行管理等全过程中,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要求,落实生态保护措施,做到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两部制电价为主体,通过竞争性方式形成电量电价,将容量电价纳入输配电价回收,推动抽水蓄能电站作为独立主体参与市场。

5、江浙川等地公布“双碳”实施意见:均遏制“两高”盲目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产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截至当前,吉林、宁夏、河北、江苏、浙江、湖南、四川和江西等省区已经公布了各自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这是引领各地“双碳”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将对今后各地的经济社会低碳绿色发展起到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


整体来看,各地的实施意见均统筹了经济发展、产业转型、能源安全、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城乡建设、碳排放等多个维度,以更好地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高效协同。另一方面,各地因为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等条件的不同,在实现“双碳”目标时也体现了“共同但有差别”的路径,包括实现“双碳”工作的节奏,清洁能源发展侧重点等,均体现了一定的差异。


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发展进行限制,是倒逼企业绿色低碳高效转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关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各省的《实施意见》都强调了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并提出了不同的保障措施。遏制“两高”之外,各省都提出了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包括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以及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装备、商用卫星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绿色金融


1、央行将“量身定制”转型金融方案,鼓励金融机构为碳密集等行业转型提供服务


近日,央行召开2022年研究工作电视会议,会议提出,2022年人民银行研究系统要充分认识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对研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勇挑重担,积极作为。要以服务稳增长和防风险为重点,强化重大基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要以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为主线,继续深化转型金融研究,实现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序有效衔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注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科创金融的融合发展,切实推动改革政策落地落实,不断深化区域金融改革各项工作。


2、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可作为碳市场补充抵消机制


4月6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正式印发《广东省碳普惠交易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办法》指出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是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交易平台,负责碳普惠交易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制定碳普惠交易规则,组织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交易。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应承诺不重复申报国内外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和绿色电力交易、绿色电力证书项目。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应通过挂牌点选、竞价交易、协议转让等交易方式进行交易。


《办法》明确,碳普惠方法学是指用于确定碳普惠基准线、额外性,计算减排量的方法指南。鼓励将具有广泛公众基础和数据支撑、充分体现生态公益价值的低碳领域行为开发形成碳普惠方法学,重点鼓励适用于广东省地理气候条件下林业和海洋碳汇、适应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的碳普惠方法学进行申报。


《办法》指出,碳普惠项目业主以及符合碳普惠交易规则的交易参与人,是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的交易主体。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应通过挂牌点选、竞价交易、协议转让等交易方式进行交易,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可作为补充抵消机制进入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省生态环境厅确定并公布当年度可用于抵消的碳普惠核证减排量范围、总量和抵消规则。

3、2021年北京绿色贷款余额约占国内总额10%


近期,财政部北京监管局在对北京地区部分金融监管机构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调查发现,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恰逢机遇,阶段性成效显著。截至2021年末,北京地区绿色贷款余额约占国内绿色贷款总额10%,在金融支持绿色产业、绿色技术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资源和优势,北京地区金融机构也推进绿色金融模式不断创新。


4、国家开发银行:一季度向能源领域发放贷款1090亿元


今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聚焦开发性金融主责主业,充分发挥中长期投融资作用,一季度向能源领域发放贷款1090亿元,重点支持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发展,以及煤炭等传统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在清洁能源领域,开发银行聚焦推动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以及抽水蓄能、水电、核电等绿色低碳重点领域项目落地实施,一季度发放清洁能源产业贷款765亿元,贷款余额较上年新增488亿元,支持了内蒙古上都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包头采沉区光伏基地、丰宁二期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重点重大项目建设。同时,开发银行申领运用人民银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支持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煤电清洁高效利用、工业及民用清洁采暖、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助力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


5、中国人寿:累计绿色投资规模超过3000亿元


近日,中国人寿发布的《2021年社会责任报告》指出,2021年中国人寿将ESG评估纳入另类投资项目的投资决策流程,积极推动落地兼具生态效益和投资回报的优质项目,全年新增绿色投资规模超过500亿元,累计绿色投资规模超过3000亿元,助力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此外,中国人寿的主力投资平台——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续深化与UNPRI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制定《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ESG/绿色投资基本指导规则(试行)》,持续构建ESG投资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绿色投资清单制管理,明确正面和负面清单投资要求,运用投资者权利,积极推动被投资企业改善环境绩效并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并将ESG评估纳入债券投资、权益投资项目的投资决策流程。


6、北京绿色交易所与北京银行合作完成该市首单CCER抵质押贷款


近日,北京绿色交易所与北京银行城市副中心分行、北京天德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达成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抵质押贷款合作协议。这笔300万元的CCER抵质押贷款资金,将用于支持企业持续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和运营。这是北京市首单CCER抵质押贷款,也是北京绿色交易所牵头起草的《环境权益融资工具》标准(JR/T 0228—2021)由人民银行发布实施后,与北京银行在碳资产抵质押领域的再次创新合作。


7、农业银行:国内首笔可持续发展挂钩银团贷款落地


近日,在农业银行的统筹推动下,农行上海分行担任独家牵头行、代理行及可持续发展协调行的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6亿元人民币可持续发展挂钩银团贷款成功落地。其贷款机制是将利率价格与借款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动态挂钩,借款人存续期内如达到预先商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则贷款行予以一定价格折让,旨在通过财务激励的市场化手段驱动借款人持续提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本笔可持续发展挂钩银团贷款由农行投资银行部联动上海分行采用“顾问+融资”方式全程推动。


农业银行为借款人设计可持续发展绩效指标(绿色建筑增长、专精特新企业入驻园区数量、清洁能源产业布局)和与达标情况动态挂钩的价格调节机制,并基于多元化银团分销渠道,采用“境内+自贸区+离岸”的国际银团融资结构,吸引了中外资金融机构的踊跃参与。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