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碳讯周报 >  正文

碳讯周报(2022年4月11日-4月17日)丨发改委:推进“双碳”领域项目仍有较大投资空间;国家能源局:我国加氢站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2-07-15 16:33:33

字号

一、碳中和政策


1、发改委:推进“双碳”领域项目仍有较大投资空间


4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有关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司长欧鸿在会上表示,当前稳投资工作具备不少有利条件,基础设施补短板、推进“双碳”领域项目、发展新兴产业、实施新型城镇化等方面仍有较大投资空间。


欧鸿表示,按照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要求,推进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推进石化、钢铁等行业节能降碳改造。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副司长霍福鹏在会上表示,要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投资力度,结合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要求,谋划启动重大项目建设。绿色化,重点是推动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企业实现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有关重大战略部署,去年以来国家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发布了炼油、乙烯、水泥、钢铁、电解铝等25个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将突出标准引领,深挖技改投资潜力,鼓励标杆水平以上重大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基准水平以下企业改造升级,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能效水平,实现转型发展。


2、国家能源局:我国加氢站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约占全球40%


据新华社4月13日消息,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刘亚芳近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高峰论坛”上透露,我国在氢能加注方面获得新突破,已累计建成加氢站超过250座,约占全球数量的40%,加氢站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刘亚芳表示,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与其他世界主要经济体一样,高度重视氢能技术与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国20多个省份已发布氢能规划和指导意见共计200余份。在国家和各地政府鼓励下,国企、民企、外企对发展氢能产业都展现了极大的热情,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环渤海三大区域的氢能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


在氢能制备方面,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在华北和西北等地积极推进,电解水制氢成本稳中有降;在氢能储运方面,以20兆帕气态高压储氢和高压管束拖车输运为主,积极拓展液态输氢和天然气管网掺氢运输。


在多元化应用方面,除传统化工、钢铁等工业领域,氢能在交通、能源、建筑等其他领域正稳步推进试点应用。在交通领域,我国现阶段以客车和重卡为主,正在运营的以氢燃料电池为动力的车辆数量超过6000辆,约占全球运营总量的12%。

3、三部委发文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2025年再生纤维达200万吨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循环利用能力大幅提升,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到25%,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达到200万吨。到203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生产者和消费者循环利用意识明显提高,高值化利用途径不断扩展,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到30%,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达到300万吨。


实施意见从生产、回收、综合利用3个方面明确了推行纺织品绿色设计、鼓励使用绿色纤维、强化纺织品生产者社会责任、完善回收网络、拓宽回收渠道、强化回收管理、规范开展再利用、促进再生利用产业发展、实施制式服装重点突破等9条具体措施,着力打通回收、交易流通、精细分拣、综合利用等关键环节堵点、痛点,并强调在标准规范、科技创新和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强支撑保障,在统筹协调、典型引领和宣传引导等方面强化组织实施。


4、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推动电力市场、碳市场良好衔接


4月13日,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其中提出,要积极开展计划与市场衔接、输配电价应用等关键市场配套机制研究,研究建立容量补偿、需求侧响应、可再生能源市场交易机制,完善电力市场监管体系,健全电力市场长效运行机制,推进电力现货市场连续运行,逐步构建完善“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电力市场交易体系。有序推动全部工商业用户参与市场交易,扩大市场开放规模,完善市场信息披露机制,支持南方区域市场和全国统一市场建设,优化省内市场与区域(全国)市场的协调融合,持续推进广东电力交易中心独立规范运行,促进电力市场独立公正和公开透明规范运行,深入推进增量配电改革,不断完善增量配电业务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以及价格机制。推动电力市场、碳市场的良好衔接。


二、绿色金融


1、广州碳交所“牵手”香港交易所,探索创建大湾区自愿减排机制


日前,广东省唯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宣布与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探索碳金融领域的合作机遇,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根据合作备忘录,未来双方将共同探索区域碳市场的深化发展、创建适用于大湾区的自愿减排机制,不断推动区域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双方还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就碳市场及碳金融开展交流,积极研究国际碳市场的规则、标准和路径,以支持中国碳市场的国际化建设。


2、浦发银行落地“碳减排”再贴现票据1.27亿元


3月下旬,浦发银行成都分行落地碳减排再贴现票据1.27亿元,对应二氧化碳年减排量22.7万吨。“碳减排票据再贴现”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信用良好,具有碳减排效应的绿色企业票据办理贴现业务,贴现票据可在人民银行办理“碳减排再贴现”。浦发银行成都分行按照“碳减排票据再贴现专项支持计划”,以1.95%的利率为某企业办理票据贴现1.27亿元,用于该企业“渔光一体”光伏电站日常运营。浦发银行成都分行拟于4月初,为该企业再办理1亿元“碳减排”再贴现票据。


3、农发行出台金融服务“双碳”方案


4月12日,农发行印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金融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行动方案》,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贡献农业政策性金融力量。4月8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末,农发行绿色贷款余额1.37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1.50%。绿色信贷的大幅增长推动着各地生态产业的加速发展。


4、深交所发布新基建、碳中和等四条指数


4月11日,深交所全资子公司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发布了深证新基建50指数、国证中财碳中和绿色债券指数、国证中财碳中和50指数,以及国证港股通新国货50指数等4条指数,进一步丰富深市特色系列指数,完善绿色指数体系,拓宽指数基金跟踪标的范围。深交所表示,本次发布的4条指数聚焦新基建、碳中和、中国自主品牌建设等,不仅有利于发挥指数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助力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而且将为资本市场提供丰富多元的投资标的,让更多投资者分享相关产业发展的红利。


5、中国建投:未来30年我国能源等部门低碳化将带来超百万亿投资需求


4月12日,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共同举办《中国投资发展报告(2022)》发布会暨“双碳”目标下的金融与投资研讨会。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主任张志前指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进行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绿色技术的创新发展,这将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我国绿色、可持续、ESG等方向的公私募基金数量接近1000只,规模合计7900多亿元,预计未来30年我国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部门低碳化带来的累计投资需求将超过百万亿元。


6、山东探索区域碳普惠机制 支持威海市建设蓝碳交易平台


近日,据媒体报道,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在“十四五”期间将积极探索区域碳普惠机制,支持威海市探索建设蓝碳交易平台,推动海洋碳汇由资源转化成资产。依托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成立了黄渤海蓝碳监测和评估研究中心,系统开展海洋碳储量调查评估及其方法学等研究。威海等市已在海洋碳汇建设方面开展了先行先试工作。山东省将实施滨海湿地固碳增汇行动,开展典型滨海湿地蓝碳本底调查工作;开展滨海湿地、海洋微生物、海水养殖等典型生态系统碳汇储量监测评估和固碳潜力分析,探索建立蓝碳数据库。同时,山东省还将开展海洋碳汇技术研究,积极探索开发海洋碳汇方法学,鼓励相关自愿减排项目开发。


7、一季度绿色债券发行规模2249亿,较去年同期增长90%


近期,中诚信绿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一季度国内贴标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超速前行,达到2248.643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0%;发行只数132只,较去年同期增长63%。品种方面表现最强的仍然是绿色金融债和绿色中期票据,同时绿色资产证券化异军突起,呈现强势发展态势;区域方面,央企集中度高的北京一枝独秀,发行规模占绿色债券总发行规模的54.45%;主体产业分布高度集中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电力行业;而碳中和债未有明显增长,与去年同期持平。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