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是生态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数字技术为我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驱动力。数字化和生态化关系密切,而区块链则进一步推动了数字化与生态化的协同发展。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的载人潜水调查船“深海6500”号7日,吊起了约半年前沉入相模湾深海、对环境负担轻的新型“生物可降解塑料”的试制材料。
近期,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大幅上涨,引发市场关注。锂价大涨将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应对涨价?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2-05-26 09:52 近期,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白静等利用铀酰根(UO22+)和海水中主要杂质离子(K+、Na+、Ca2+及Mg2+)在水合离子直径上的显著差异,创新性地提出了膜分离预富集铀和传统方法相结合的海水提铀思路。相关成果发表于《化学工程杂志》。
根据《自然·地球科学》杂志近日发表的一篇论文,生物土壤结皮(由生活在土壤表面的微生物、地衣和非维管植物组成的群落,主要分布于旱地)或可降低全球扬尘排放的55%,每年防止释放约7亿吨尘土。这些发现强调了生物结皮在管理全球环境变化中的重要性。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新工艺,利用工业电石渣和尿液中的尿素这两种常见的废料来制造生物水泥,新方法能使生物水泥变得更环保及更可持续,有望在土壤改良、控制海滩侵蚀以及文物雕像修复等方面“大显身手”。相关研究发表于《环境化学工程杂志》。
据中国石化新闻办消息,中国石化南化公司“兰花牌”橡胶防老剂产品6PPD和TMQ被国际权威认证公司TUV南德意志集团认证为碳中和产品。
近日,国际化学领域期刊《材料化学学报》A刊报道了西南交通大学孟涛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利用具有中空连续通道的仿蜘蛛丝微纤维进行高效集水,团队通过在仿蛛丝纤维内部构建中空结构,让纤维的集水性得到显著提升,研究发现,该仿生微纤维悬挂液滴体积是纺锤节体积的1663倍,集水能力数值远超出已有文献报道的数值。
全球变暖,不仅影响人类也影响植物生长。气候变暖是影响水稻生产最严重的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为此,在稻属野生种资源中发掘水稻生殖发育时期耐高温基因资源对培育水稻耐热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5月6日晚,广州天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赐材料”)发布公告称,拟投资13.32亿元建设年产30万吨锂电池电解液改扩建和10万吨铁锂电池拆解回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