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新批准二维铬纳米栅格标准物质、二维硅纳米栅格标准物质、一维硅纳米光栅标准物质3项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能够同时满足纳米制造产业角度和长度校准需求,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制造、高端装备等领域的纳米制造提供精准“标尺”。
受人类骨骼坚硬外层结构的启发,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工程师开发出一种新型混凝土,能抵抗开裂和突发性破坏,抗损伤能力比普通混凝土高出5.6倍。
9月9日,香港新渡轮400客位纯电池动力推进客渡船“新明珠39”号在广州南沙下水。据了解,该船是目前香港地区首艘整船采用国产碳纤维材料建造的客渡船,打破了高端碳纤维进口材料在国产客船的技术垄断局面。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以竹代塑创新团队利用竹材细胞壁定向活化与模压技术,成功将竹材直接加工成高强度、耐水以及可降解的全竹热固性塑料异形产品。
经过多年研究攻关,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一种人造蓝宝石作为绝缘介质的晶圆,为开发低功耗芯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这一成果8月7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记者从天津大学获悉,天津大学新能源化工团队成功研发出成本低廉、对环境友好的新型丙烯催化剂,为下一代烯烃核心技术奠定科学基础。该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于7月19日凌晨在《科学》杂志以封面论文形式刊发。
近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团队报告了一种解码“材料基因组”的新方法。该方法能检测晶体材料原子级结构的微小变化,提高了人们理解材料特性和行为基本起源的能力。这一突破对于开发创新材料至关重要,将推动人们开发用于航空航天业的更坚固且更轻的合金、用于电子设备的新一代半导体以及用于电动机的改进磁铁。
美国芝加哥大学普利兹克分子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防暑降温“神器”。这是一种新型可穿戴织物,能帮助城市居民抵御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酷热,可用于服装、建筑、汽车设计、食品储存等诸多领域。
轻质高强耐热铝合金是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领域需求日益迫切的基础材料。日前,天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何春年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界面置换”分散策略,成功实现了约5纳米的氧化物颗粒在铝合金中的单粒子级均匀分布,制备的氧化物弥散强化铝合金在高达500℃的温度下仍展现出史无前例的抗拉强度(约200兆帕)与抗高温蠕变性能。
15日发表在《设备》杂志上的一项概念验证研究显示,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使用合成石英捕获太阳能,获得超过1000℃的温度。他们计划用这种方法炼钢和烧制水泥,这也为高碳行业提供清洁能源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