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团队受自然界中沙塔蠕虫构筑巢穴过程启发,在低温常压条件下制备了力学性能优异的仿生低碳新型建筑材料,为建筑领域节能减排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物质》发表。
近日,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科技集团与中林绿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在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举行签约仪式。现场“集林一号”光伏平台揭牌,双方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学家首次揭示了锂的真正形状,最新发现有望帮助科学家研制出性能优于现有锂离子电池的锂金属电池,也将对高性能能源技术产生重大影响。相关研究刊发于最近出版的《自然》杂志。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18日报道,日本科学家在南非一座地下金矿里的32亿年历史的岩石内,首次发现了天然形成的石墨烯,这将有助科学家们研发出更节能的生产这种材料的方法,以广泛应用于电子等诸多领域。
南开大学教授刘遵峰,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朱美芳,中国药科大学副教授周湘组成的联合团队,研发出一种皮层带有类皮肤的褶皱结构的人造蛛丝,强度达到1.61吉帕斯卡,韧性达到466兆焦/立方米,超过了自然界中强度最高的达尔文树皮蛛的蛛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教授团队的应剑俊特任研究员等人与南京大学孙建教授课题组合作,通过超高压技术手段,发现元素钪在高压下具有高达36K的超导转变温度,刷新了元素超导最高转变温度纪录。相关研究成果于22日在线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上。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创造了一种新型材料,可吸收低能量光并将其转化为高能量光。这种新材料由超小硅纳米粒子和有机分子组成,能有效地在其有机和无机成分之间移动电子,可用于更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板、更精确的医学成像和更好的夜视镜。
鱼与熊掌也可兼得!5月19日,《科学》发表了一项关于煤经合成气直接转化制烯烃的最新成果。
近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的研究团队研制出可以像纸片一样弯曲,且不易断裂的高柔韧性单晶硅太阳电池。该成果于北京时间5月24日晚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发表。
科学家们发现,海藻富含多种多糖类物质,这些多糖类物质形成凝胶后可以延展成薄膜,较好的柔韧性使其拥有制作保鲜膜的潜质。海藻保鲜膜可以和包裹的食品一起进行烹饪或直接食用,如果不慎被人们丢进自然界,只要和足够的水接触超过2小时,就会分解为有机物,进入土壤中和大自然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