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碳讯周报 >  正文

碳讯周报(2021年11月29-12月5日)|钢铁等重点行业碳达峰方案将落地;工信部:加大对新能源、CCUS等投融资支持等

来源:生态中国网 时间:2021-12-24 11:02:13

字号

一、碳中和政策周报


1、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方案将落地


12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下称《规划》)并提出,到2025年,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果;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10%;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3.5%;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7%,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达到4.8亿吨;推广万种绿色产品,绿色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1万亿元。


《规划》强调,将深入落实《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制定工业领域和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采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能源、资源、环境管理水平,深化生产制造过程的数字化应用,赋能绿色制造。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黄利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工业和信息化部已联合有关部门,编制完成了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工业领域重点行业的碳达峰实施方案,后续将按照统一的要求和流程陆续发布。


2、《中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宣言》发表,中方将扩大低排放项目对非投资规模


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于11月29日至30日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举行,会议于30日通过《中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宣言》。《合作宣言》提出,双方一致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可持续发展,将努力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成果有利于我们更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中方是非洲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支持者,已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实施上百个清洁能源和绿色发展项目,支持非洲国家更好利用太阳能、水电、风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


中非双方一致认为,气候投融资合作是推进中非务实合作的重要方面,加强双方在建立气候投融资标准等政策体系方面的交流合作,鼓励双方金融机构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双方将加强同非洲开发银行等区域性金融机构在气候投融资领域的合作。鼓励和支持双方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在项目合作中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提高气候和环境信息披露、交换水平,开展绿色低碳供应链管理,推进中非气候投融资合作。


中方将进一步扩大在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低碳产业等低排放项目的对非投资规模,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助力非洲国家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建设优化城市规划和垃圾管理办法的智慧城市,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3、聚焦生态保护和修复,发改委印发2个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


12月3日,为有序推进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国家发改委印发《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下称《重点区域管理办法》)《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下称《生态修复管理办法》)2个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


根据《重点区域管理办法》,申请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包括《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及其专项建设规划明确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重点区域符合支持方向的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范围除外)。


而《生态修复管理办法》则主要支持森林草原防灭火、林草种质资源保存库、基层管护站点建设等重点生态资源保护项目;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自然生态监测监管项目;防沙治沙示范、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资源拯救等林业执法监管能力提升项目;其他国务院或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印发的其他相关规划内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项目。


4、发改委进行煤炭生产流通成本调查制度调研,将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会同价格成本调查中心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开展调研,就建立健全煤炭生产流通成本调查制度召开座谈会,听取协会及相关企业意见建议。


与会单位认为,成本是价格的基础,正常情况下,煤炭价格应当反映行业生产流通成本水平和实际供求状况,在合理区间内运行。与会企业提出,煤炭生产流通成本会受开采难度、技术水平、安全环保投入、运输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变化,希望国家通过成本调查,及时了解煤炭生产流通成本变化情况,综合采取相应措施,引导煤炭价格在合理区间内运行。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尽快建立煤炭生产流通成本调查制度,为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提供支撑。


5、气象局联手能源局:将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普查


12月3日,国家能源局与中国气象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和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庄国泰出席座谈签约仪式并代表双方签署《中国气象局 国家能源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该项合作是贯彻中央关于能源保供、能源转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进展,旨在发挥政策协同和资源互补的优势,建立更加顺畅、更加高效的工作交流机制,充分利用气象预测预报精准信息,提高能源生产和供应水平。


根据协议,国家能源局和中国气象局将联合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普查,健全监测预测与预警服务保障机制,深化电力安全气象服务合作,共建“国家能源气象资源开发中心”,加强数据共享和面向全球合作研究,做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宣传、科普等工作,促进能源与气象共同发展,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6、国家能源局发文规范供电企业信息公开


12月2日,为进一步规范供电企业信息公开工作,促进供电企业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高工作透明度,保障电力用户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国家能源局修订了《供电企业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并印发。


新修订的《办法》主要在几方面进行修订完善。第一,加大了信息主动公开的力度。扩大了信息主动公开的范围,拓展了信息公开的方式,并进一步压缩了更新时限。第二,提高了依申请公开的可操作性。参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一步明确了依申请公开的内容、申请及答复方式,压缩了供电企业答复时限。第三,建立了信息公开咨询机制。要求供电企业设置信息公开咨询窗口,限时回应关切,优化咨询服务。第四,建立了信息公开申诉机制。明确监督救济渠道,建立信息公开申诉机制,参照12398能源监管热线投诉举报有关程序进行处理。


此外,《办法》要求,供电企业应当依照本办法和国家有关规定,主动公开供电企业基本情况、供电企业办理用电业务有关信息、供电企业执行的电价和收费标准、供电质量情况、停限电有关信息等。其中包括停电区域、停电线路、停电起止时间及供电营业区有序用电方案、限电序位等信息,供电企业应按国家规定将有关情况及时公布。


7、抢抓“双碳”机遇 贡献中国方案,2021“海丝论坛”暨节能环保国际论坛在广州南沙召开


11月30日,为深入探讨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全球节能环保机遇,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广东海丝研究院在广州南沙区主办了2021“海丝论坛”暨节能环保国际论坛。本次论坛以“‘双碳’未来 节能共赢”为主题,旨在探讨如何转变发展理念、利用技术创新等进行节能减排,促进中国与全球在节能环保技术领先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


作为本次论坛的主办方,南财集团很早就专注“双碳”研究,并专门成立了“双碳”研究团队,发布了《首席气候官·碳中和先锋企业竞争力报告(2021)》,每周发布碳中和周报,切实为我国低碳布局提出路径建议。在南沙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集团重点打造的高端智库广东海丝研究院,是集团服务南沙、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平台。


8、全国碳市场稳中有升,成交量与成交价均有所上涨


11月29日至12月3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14,168,886吨,总成交额587,553,905.00元。挂牌协议周成交量2,972,815吨,周成交额127,621,879.28元,最高成交价43.20元/吨,最低成交价40.00元/吨,12月3日收盘价为42.94元/吨,较11月26日(上周五)上涨0.21%。


大宗协议周成交量11,196,071吨,周成交额459,932,025.72元。截至12月3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51,397,098吨,累计成交额2,184,071,626.94元。


9、山西推进“两高”项目问题整改,组织开展重点行业节能改造行动


国家发改委11月30日消息,山西省对照国家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专项检查通报问题,切实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动问题整改,持续加强“两高”项目管控,各市县盲目上马“两高”项目冲动得到遏制。经多轮梳理压减,山西省“十四五”拟投产达产“两高”项目新增能耗减少80%,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腾出用能空间。


8月26日,国务院召开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电视电话会议,通报了部分地区在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山西省立即召开省委常委会议,传达学习会议精神,强调全省要吸取教训、举一反三、查清原因、加快整改。山西省委、省政府印发《山西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行动方案》,从明晰“两高”项目范围、严控新建项目准入、严格在建项目处置、加强存量项目管理和做好组织实施等提出系列举措,在严格审批流程、提高准入门槛、实施减量替代、深入开展项目论证等方面对拟建项目加强管控。


此外,山西省还严格处置违规建设项目,并对各市县开展专项督查。对全省“两高”项目进行分类处置的同时,于10月中旬对各市县落实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工作进行专项督查,确保国家专项检查通报问题整改到位,确保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落实落地。7月20日第二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山西省反馈督察情况。督查组指出,山西省一些地方和部门上马“两高”项目愿望强烈,全省计划上马178个“两高”项目,大幅超出“十四五”新增用能空间,能耗双控形势严峻。


二、绿色金融周报


1、工信部:加大对新能源、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投融资支持力度


12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建立与绿色低碳发展相适应的投融资政策,严格控制“两高”项目投资,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的投融资支持力度。同时,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建设工业绿色发展项目库,推动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推动运用定向降准、专项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扩大绿色信贷投放。健全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加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


2、交易商协会:银行间市场新添类REITs项目


12月3日,交易商协会官网发布动态称,近期银行间市场新推出类REITs产品——国家电投集团广东电力有限公司定向绿色资产支持票据。该项目底层资产为国电投广东分公司持有的热电冷联产机组不动产项目公司,由建设银行和平安银行担任主承销商、百瑞信托作为发行载体管理机构,发行金额25亿元,期限30年,募集资金将用于企业新能源板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该产品符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要求,可实现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碳减排效益,预计标的资产的投产运营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0余万吨。


3、朱民:碳中和会给中国经济带来3~4倍的增长


在12月4日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青年企业家峰会”上,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预测,碳中和会给中国经济带来3~4倍的增长。朱民表示,中国提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其实现过程是创新的过程。当今世界最大的潮流是碳中和,碳中和是世界上科技创新最大的场景,这个场景会延续成为一个长潮,是三四十年的过程,中间会不断由于技术的变化而产生滔天巨浪。在朱民看来,未来能源系统是巨大的数字化场景和网络,使得科技创新从能源渗透到方方面面,包括能源的生产、能源的输送、能源的配置、能源的使用等,科技创新的空间巨大。


4、马骏:落实央行碳减排工具,金融机构应注意三大问题


12月3日,在“绿色金融国际研讨会”上,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金委)主任马骏代表绿金委课题组发布了《碳中和愿景下的绿色金融路线图研究》课题报告,并介绍了在落实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过程中,金融机构应关注和解决一些操作性的问题:一是明确贷款用途的界定,包括符合投向的项目贷款、流动资金、贸易融资等贷款品种;二是出台碳减排工具信息披露标准,围绕碳减排贷款,明确如何测算其带来的碳减排量,指导金融机构制定可操作和可追溯的测算方法和披露流程;三是选择合格的第三方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供商业银行选择,或给出第三方机构需符合的标准。


5、深圳:气候投融资改革首批试点业务合作签约


11月30日,深圳气候投融资改革首批试点业务合作签约仪式举行。深圳气候投融资改革主要从两方面提出创新举措,一方面,通过碳排放核查、环境统计、污染源普查、环境影响评价等基础数据库的运用拓宽气候项目的征集渠道;通过减排效果、经济效益、合规性、社会效益的定性、定量分析筛选合格气候项目;定期披露减排数据强化入库项目的管理,解决金融机构找项目难、管理手段欠缺的问题。另一方面,深圳生态环境局会同各相关单位,提供外资进出的便利、对接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优先开展上市辅导验收、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容错机制。


6、福建:全国首个省级碳市场综合服务平台上线


12月2日,全国首个省级碳市场综合服务平台在福建正式上线运行,并于一小时内完成21.6万吨碳配额。该平台共设置企业端、公众端、服务端和管理端四个板块。企业端包含碳市场的注册登记、监测核查、配额管理等3个应用系统;公众端通过“碳科普”“碳行动”“碳公益”“碳监督”等功能,倡导社会公众树立低碳意识;服务端展示最新最全的碳资讯,提供政策文件、标准规范及相关知识教育培训,引入专家、机构等专业力量,并对接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管理端面向监管部门和第三方核查机构,支撑MRV(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履约等碳排放管理。


7、全球1069家金融机构支持气候信息披露,资产规模194万亿美元


近日,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发布了中文版《2021年TCFD现状报告》。报告显示,迄今为止,已有12国政府和36家中央银行、监督机构和监管机构正式表示支持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的建议,目前已有2600多家机构认可了这些建议,较去年增加了70%以上。


报告称,支持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的组织遍布89个国家和地区,几乎遍及所有经济部门,总市值合计达25万亿美元,相较去年增长99%。其中包括1069家金融机构,资产规模为194万亿美元。此外,在2018年至2020年期间,银行业在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方面的披露率增幅最大,达到20个百分点。


8、波士顿咨询:中国绿色投资年均缺口3.84万亿


日前,波士顿咨询(BCG)在北京发布新书《中国碳中和通用指引》。其中指出,截至2020年,中国的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1万亿元,居世界第一,但2021年至2060年,中国的绿色投资年均缺口约3.84万亿元,而且政府出资仅占10%-15%,社会融资机遇巨大。该书为七大行业绘制转型路线图,聚焦能源、建筑、重工业、汽车、消费品、高科技及金融七大行业,全面分析了各行业企业所面临的独特碳中和挑战及市场机遇,总结分享领先行业经验,为各行业的碳中和转型出谋划策。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周园表示,一方面,我国2020年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时与大部分国家自然达峰时的静态指标(人均GDP、城镇化率、服务业占比等)仍有差距,需在推进发展的同时实现快速减排。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一般需要40-60年的过渡期,而我国承诺力争在30年左右完成这一目标,所面临的能源和产业转型任务更紧迫。


9、百信银行:“京绿通II”绿色金融专项再贴现产品余额达4.2亿元


截止到11月末,百信银行“京绿通Ⅱ”绿色金融专项再贴现产品余额达4.20亿元,位列北京市第一。为与票据贴现产品“百票贴”的整合对接,百信银行在北京地区落地首笔“京绿通Ⅱ”专项再贴现产品,主要面向符合政策要求的京津冀地区的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提供票据融资支持。结合“京绿通Ⅱ”产品,向近100家绿色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服务,其中小微企业占比超过90%。百信银行表示,2021年以来,其将绿色金融提升至战略高度,积极探索数字化创新,持续加大对于绿色企业融资支持力度。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