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生态中国
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团队提出利用原子团簇促进以甲酸为载体的液态储氢新方案,为制氢、储氢等关键技术提供新思路。
4月10日至12日,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暨第七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京举行。这一活动为社会各界搭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平台,集中展示环保产业在AI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低碳转型与“双碳”目标、绿色生态创新实践等方面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
瑞典林雪平大学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创新的流体形态电极,研发出能被塑造成任何形状的电池。这种柔软舒适的电池能随意改变形状,未来可用于给诸多领域各种各样的设备供电。
在最新一期《设备》杂志发表的研究中,德国波茨坦大学团队报告了他们模拟月球尘埃制造出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这项创新为太空探索中的能源供应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特别是考虑到将重型材料送入太空的挑战。
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穿上“超级铠甲”,让电子传输得更稳定更高效。近日,福建农林大学团队将内嵌金属富勒烯与聚合物相结合,在破解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能量转换效率和稳定性难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美国西北大学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有多种成本低且储量丰富的材料,可利用湿度变化,直接从空气中捕碳。他们称之为“最富潜力的二氧化碳捕获方法之一”。
20日,我国首次按照中国民航适航规章完全自主研制的AG600飞机在京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标志着全球起飞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陆两栖飞机通过了严格测试和验证,研制取得圆满成功,获得进入市场“准入证”。
日前,宁波市生态环境局镇海分局在宁波石化区正式“上线”了一台傅里叶红外遥测仪,可对周边3公里范围内环境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分布情况进行24小时“在线”遥测。据悉,这也是宁波市启用的首台傅里叶红外遥测系统。
固态锂电池为何失效?同济大学的一项研究首次发现固态锂电池金属锂负极疲劳失效现象,揭示了疲劳失效机制,并提出抑制疲劳失效、改善固态电池性能的新策略。
中铁一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三维可视化融合等技术打造的桥梁健康监测平台,已在辽宁多座桥梁上成功应用,实现24小时自动化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