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麓传来生命礼赞——被誉为“荒漠活化石”的普氏野马诞下小驹,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首只麋鹿幼崽蹒跚学步。这两个跨越时空而来的物种,为宁夏生物多样性“族谱”增添了新活力。黄沙与绿洲的千年博弈中,生命总能在风沙中绽放光芒。
人们对自然的渴望、社交需求的转变以及门槛的降低,共同将露营助推成了大众潮流的生活方式。蒋依依说,“露营不仅是跟风,更是旅行方式的变革”。如今,露营基地设施完善、智能化装备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轻松开启“帐篷生活”。同时,政府政策的规范引导也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我国的主题为“携手防治荒漠化 共建命运共同体”。笔者从省林业局获悉,自2008年全面启动并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以来,广东累计投入资金近6亿元,治理石漠化总面积90万亩,岩溶地区森林覆盖率提高1.12%。
数十年间,石光银和乡亲们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植树5300多万株(丛),反复造林面积达35万亩,筑起一道“绿色长城”。如今,陕西已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创造了世界治沙奇迹。
山西省西北端,毛乌素沙漠边缘,右玉县是一座不屈的绿洲,倔强地压住了沙地的侵袭。在这里,占地6万亩的南山森林公园,是一片从无到有、由右玉人亲手种出来的森林,也是一座无声的丰碑。
近年来,随着国土绿化深入推进,防沙治沙取得显著成效,我国沙尘天气逐年减少。“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64亿亩以上,超额完成规划任务。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官方网站消息,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关于联合印发《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2021年春季,沙尘天气多次袭扰我国北方。其中,1月10日-16日的沙尘天气是近5年发生时间最早、近20年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3月15日的强沙尘暴天气是10年来最强的一次。
走进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县盖孜库木乡的万亩梭梭治沙示范基地,放眼望去,成片的梭梭覆盖在无边的沙地上,一派勃勃生机。在梭梭林中间,工人们正忙着采挖嫁接的大芸,依次入袋装车。
我国土壤盐渍化耕地分布情况如何?我国在土壤盐渍化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修复方面存在哪些难题?我国为防止土壤盐渍化已经做了哪些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