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彰显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亿万人民群众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锲而不舍、敢把沙漠变绿洲的磅礴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北”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工程,像“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这样的重大生态工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干成。这既是对工程建设非凡成就的充分肯定,更揭示了其成功背后的核心密码。
当地时间10月15日,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成立80周年庆祝活动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中国“三北”工程“全球技术成就林业奖”,称赞“三北”工程高度契合粮农组织“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的美好愿景。这是继2018年被授予“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优秀实践奖”后,“三北”工程获得的又一项国际荣誉。
甘肃省民勤县沙咀墩治沙造林区治沙成效显现。民勤县林草局供图
更好生产:筑牢生态根基,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三北地区生态持续恶化,1300多万公顷的农田牧场饱受风沙侵袭,农业生产“三刮四种”“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困境亟待破解。
面对严峻挑战,党中央高瞻远瞩,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谋划布局“三北”工程,确立了以防护林营造为主体,重点保护农田、守护牧场的战略方针。
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北”工程在东北、华北、河套平原等农业主产区,累计营造区域性农田防护林165.6万公顷,有效防护农田3000万公顷。防护效应使工程区累计增产粮食4.23亿吨,年均增产超千万吨。
黑龙江拜泉县的蜕变是“三北”工程护粮促农、实现林茂粮丰历史性转变的缩影。掠夺式开发曾使拜泉森林覆盖率降至3.7%,黑土层从1米锐减至30厘米,年流失表土高达1400万吨,粮食亩产不足百斤。为保住“饭碗”,拜泉县以“三北”工程为契机,探索构建了针阔混交、乔灌一体、多林种、多树种、网带片的特色防护林体系,共建设防护林万余条、农田林网万余个,农田林网化率达100%。生态逆转催生了绿色奇迹,从2010年起,拜泉县粮食产量连续14年年产超14亿斤,2023年更是达到15.5亿斤,沉寂的黑土地再次涌动丰收的喜悦。
更好营养:丰富森林食品,构建健康膳食新宝库
清脆的库尔勒香梨、甘甜的若羌红枣、爽口的阿克苏苹果……这些享誉中外的高品质水果,共同构成了新疆飘香世界的“瓜果名片”。
如今,新疆林果面积稳定在140.67万公顷、约占全国林果种植面积13%,不仅实现鲜果四季供应,更有众多特色瓜果跻身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畅销海内外。
荒漠上建起大果园,沙地上长出特色“大果盘”,是“三北”工程对习近平总书记“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树立大食物观”“要向森林要食物”理念的生动实践。
内蒙古阿拉善盟的梭梭林下,被誉为“沙漠黄金”的肉苁蓉成为群众增收的致富良方,磴口县将“牧草+防风林”与“草—畜—肥—田”循环经济相结合,打造沙漠有机奶产业链;东北林区,人参、灵芝、木耳等山珍在林下悄然生长;华北山区,柴鸡漫步、蜂蜜飘香……这些天然的森林产品,正源源不断地走上亿万城乡居民的餐桌。
近半个世纪以来,“三北”工程依托广阔的地域和多样的气候,大力发展干鲜果品、木本粮油等生态经济林产业,累计营造经济林463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贡献全国1/4的产量,年产值达到1200亿元,成功助力1500万人脱贫增收。
更好环境:修复生态系统,构筑生态安全绿色屏障
草木以柔韧之力重塑山河。在黄土高原等重点水土流失区,“三北”工程筑起日益完备的水土保持生态屏障,对水土流失面积减少的贡献率高达61%,年均减少入黄泥沙量约4亿吨。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刘拐沙头,是乌兰布和沙漠的下风口,沙漠与黄河在此“握手”。过去,狂风卷起漫天黄沙如黄龙入河,每年向黄河倾泻泥沙7000万吨,直接威胁着下游的生态安全。如今,刘拐沙头景象已截然不同,自2008年启动综合治理,特别是近两年依托“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磴口在黄河沿岸营造起长约6公里、宽约11公里的防风固沙带,使乌兰布和沙漠入黄泥沙降至每年150万吨,昔日“沙逼人退”的困局已成过眼云烟。
“三北”工程实施47年来,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174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面积3333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67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84%,重点治理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英国《晨星报》网站这样评价:“‘三北’工程大幅提高了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成功遏制了项目区域内的土地荒漠化,改善了风沙灾害和水土流失的总体状况,提升了相应地区对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及韧性。”
宏观的生态逆转,最终要落脚于微观的民生改善。工程区人均森林面积达0.26公顷,累计增加碳储量约23亿吨,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碳库”。曾经因风沙而紧闭的门窗,如今可以放心打开,呼吸清新的空气;曾经被黄沙吞噬的家园,如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更好环境”的愿景,已真正化为百姓推窗可见、触手可及的日常。
更好生活:助力乡村振兴,绘就共同富裕新画卷
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课题。2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安吉余村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为这道世界性难题给出了中国答案。
“三北”工程,正是“两山”理念在广袤北疆大地上最恢宏的伟大实践。
三北地区与我国荒漠化地区、经济欠发达区、少数民族聚居区高度重叠。从启动之初,“三北”工程就不仅仅是一项生态工程,更是一项关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系统工程。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发出了坚决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伟大号召。两年多来,各地区、各部门、央企民企协同联动,鏖战沙海,完成建设任务1093.33余万公顷,一系列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融为一体的富民新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光伏治沙,点亮万家灯火的“蓝色海洋”。在库布其沙漠,一排排光伏板汇成无垠的蓝色海洋,将昔日的不毛之地变为能源绿洲。曾经的“死亡之海”,如今正以光之名,为沙区百姓带来机遇和希望。
以路治沙,穿沙而过的“幸福路”。赤峰市翁牛特旗的乌白穿沙公路如一条金丝带划破沙海,不仅降低了约40%的货运成本,带动沿线8万群众增收,更巧妙地串起了2万公顷稻田和多个特色小镇,呈现“公路牵引、产业跟进、旅游赋能”融合发展新图景,让治沙路真正成为百姓的致富路、幸福路。
以工代赈,家门口的“绿色银行”。在内蒙古自治区,“以工代赈”模式让广大农牧民从治沙“看客”变为“主角”。“三北”工程攻坚战启动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累计发放治沙劳务报酬15亿元,直接带动了20多万农牧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就业。这笔钱是沙区百姓用汗水浇灌出的“绿色存款”,让生态治理的过程,成为积累财富、改善生活的幸福历程。
特色产业,振兴乡村的“绿色引擎”。从宁夏枸杞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290亿元到陕西花椒产值位居全国第一、从赤峰市对文冠果“花、叶、果、籽”多元价值开发到河北迁西县板栗产业总产值超过25亿元……绿色正在成为乡村最亮丽的底色和最强劲的引擎。特别是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蓬勃兴起,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全新活力。
这股“绿色动能”不仅催生了富民产业,更重塑了城乡面貌:辽宁鞍山森林覆盖率超42%,成为宜居宜业的生态之城;内蒙古乌梁素海重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美景;察汗淖尔湿地重焕生机……工程建设绘就的生态底色正在让森林城市、湿地城市成为三北地区的新貌,“更好生活”已经成为三北大地最生动的注释。
一座座奖杯,是过往奋斗的勋章,更是未来前行的号角。国家林草局三北局局长刘冰表示,此次获奖是国际社会对“三北”工程治理成效的高度认可,将以此为激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以赴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努力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张欣瑞 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