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应携手努力,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开展政策对话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荒漠化、干旱及其引发的沙尘灾害天气,以科技引领治沙,推动可持续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荒漠造福人类。
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长期以来,通过持续深入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中国人书写了无数动人故事,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家园。荒漠化防治是关系人类永续发展的伟大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我国的主题为“携手防治荒漠化 共建命运共同体”。笔者从省林业局获悉,自2008年全面启动并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以来,广东累计投入资金近6亿元,治理石漠化总面积90万亩,岩溶地区森林覆盖率提高1.12%。
数十年间,石光银和乡亲们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植树5300多万株(丛),反复造林面积达35万亩,筑起一道“绿色长城”。如今,陕西已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创造了世界治沙奇迹。
山西省西北端,毛乌素沙漠边缘,右玉县是一座不屈的绿洲,倔强地压住了沙地的侵袭。在这里,占地6万亩的南山森林公园,是一片从无到有、由右玉人亲手种出来的森林,也是一座无声的丰碑。
近年来,随着国土绿化深入推进,防沙治沙取得显著成效,我国沙尘天气逐年减少。“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64亿亩以上,超额完成规划任务。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官方网站消息,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关于联合印发《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2021年春季,沙尘天气多次袭扰我国北方。其中,1月10日-16日的沙尘天气是近5年发生时间最早、近20年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3月15日的强沙尘暴天气是10年来最强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