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教授徐志伟课题组联合国内外研究团队发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西部沙漠新月形沙丘的移动速度持续下降,平均降幅达30%,部分地区甚至超过50%。这一发现为我国北方干旱区存在“全球风静期”现象提供了有力证据,并揭示了其对沙漠地貌和生态环境的深远影响。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报》。
北纬47度,曾是吉木乃县地图上一道醒目的黄褐色印记。这片被风沙裹挟的土地,一度因过度放牧和干旱退化,成为沙漠化问题较为突出的区域。如今,这里的4万亩荒漠,在科学技术的加持下,成为亩产干草超1000公斤的牧草“黄金带”,书写着荒漠逆袭的生态奇迹。
自2024年7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得到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提升。
7月30日,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挂牌成立,这将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宁夏经验”和“中国智慧”。
从草方格防沙固沙,到光伏发电遮阳治沙;从沙海种玫瑰,到沙漠养“海鲜”;从柯柯牙全民植树“大会战”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防沙治沙,新疆从未停止。自1978年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以来,新疆各族人民始终团结一心,一茬接着一茬干,在40多年的实践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疆智慧”。
盛夏时节,走进赤峰市翁牛特旗,一条条穿沙公路如金色绸带穿越沙漠,一个个草方格牢牢锁住流动的沙丘,一片片黄沙在治沙人向荒漠挺进的誓言中退却。
“沙漠不是敌人,它是一种生态现实。”张宇清一语道破。他提出:沙漠是一种长期存在的自然生态系统,人类不应幻想“消灭”它,而应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以科学手段谋求生态平衡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动态调和。
阿拉善盟是内蒙古乃至全国防沙治沙的主阵地,肩负着防沙治沙、保卫黄河、守护河西走廊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的合龙,是阿拉善盟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在干旱荒漠区的生动实践,也是向荒漠要绿色的伟大壮举。
位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盆地的塔拉滩干旱少雨,荒漠化率曾高达98.5%。近年来,海南州探索“光伏+生态+农牧业”,实现光伏治沙、板下富民。塔拉滩荒滩变绿洲,带动当地绿色发展。
近日,随着最后一片草方格在内蒙古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沙漠南缘铺设完成,一条长达1856公里的防沙阻沙锁边林草带实现全线闭合,标志着位于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合龙工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