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生态中国
据“中科院之声”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首次通过构建体外生物转化系统,实现甲醇合成蔗糖,突破了依赖自然种植甘蔗和甜菜获取白糖的局限。
从海南大学获悉,该校新能源光电材料与器件团队自主研发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经中国国家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认证,稳态光电转换效率达27.32%,标志着海南大学在第三代光伏技术领域跻身全球领先行列。
历时15年建设,总长4197公里的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全线贯通,这意味着我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装上了电力“能量环”。
近年来,华北地区极端寒潮天气频发,传统电力设备运维手段面临严峻挑战。为保障城市“电力动脉”在极端天气下的安全运行,国网天津电力科研团队历时两年,建成了温度梯度可控的大温差环境电缆技术实验室,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关键科研基础设施。
在光伏行业竞争加剧的当下,钙钛矿这项被誉为光伏“新物种”的技术,是否真到了颠覆行业的临界点?
近日,中国科研人员研发了一种高效、稳定的半透明光电阳极器件,能显著提升水氧化反应速率,提高太阳能水分解制氢效率,进一步推动更加高效耐用的“人工树叶”出现。
7月6日,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之一的广东肇庆浪江300兆瓦变速抽水蓄能机组交流励磁系统,在江苏常州通过工厂试验并正式下线。
地下380多米处,部件最大直径超12米的发电机组以每分钟375转的速度高速旋转。在广东梅州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建设现场,技术人员忙着调试首台机组,向投产目标冲刺。
基于嫦娥六号月壤样品,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团队详细分析了月壤中各种磁性矿物,以及它们独特的磁性是怎样产生和保留下来的,揭开了月球背面月壳磁场弱、土壤磁性强之谜。
中山大学联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套多时相无人机影像协同配准与三维变化检测方法,实现了南极“着地冰崖”崩解过程的厘米级三维精细监测,并在地面雪坑观测的基础上定量评估了“着地冰崖”的崩解量,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南极冰盖质量损失评估提供了新的观测手段与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