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2022-05-26 09:52 近期,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白静等利用铀酰根(UO22+)和海水中主要杂质离子(K+、Na+、Ca2+及Mg2+)在水合离子直径上的显著差异,创新性地提出了膜分离预富集铀和传统方法相结合的海水提铀思路。相关成果发表于《化学工程杂志》。
根据《自然·地球科学》杂志近日发表的一篇论文,生物土壤结皮(由生活在土壤表面的微生物、地衣和非维管植物组成的群落,主要分布于旱地)或可降低全球扬尘排放的55%,每年防止释放约7亿吨尘土。这些发现强调了生物结皮在管理全球环境变化中的重要性。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新工艺,利用工业电石渣和尿液中的尿素这两种常见的废料来制造生物水泥,新方法能使生物水泥变得更环保及更可持续,有望在土壤改良、控制海滩侵蚀以及文物雕像修复等方面“大显身手”。相关研究发表于《环境化学工程杂志》。
据中国石化新闻办消息,中国石化南化公司“兰花牌”橡胶防老剂产品6PPD和TMQ被国际权威认证公司TUV南德意志集团认证为碳中和产品。
近日,国际化学领域期刊《材料化学学报》A刊报道了西南交通大学孟涛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利用具有中空连续通道的仿蜘蛛丝微纤维进行高效集水,团队通过在仿蛛丝纤维内部构建中空结构,让纤维的集水性得到显著提升,研究发现,该仿生微纤维悬挂液滴体积是纺锤节体积的1663倍,集水能力数值远超出已有文献报道的数值。
全球变暖,不仅影响人类也影响植物生长。气候变暖是影响水稻生产最严重的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为此,在稻属野生种资源中发掘水稻生殖发育时期耐高温基因资源对培育水稻耐热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5月6日晚,广州天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赐材料”)发布公告称,拟投资13.32亿元建设年产30万吨锂电池电解液改扩建和10万吨铁锂电池拆解回收项目。
研究团队发现,他们制备出的木质素聚氨酯泡沫经过一个太阳光照(辐射功率每平方米1000瓦特)后,表面温度可达90℃,可在6分钟内实现自身6倍以上质量的原油回收。
碳—碳键形成是有机分子的构成基础,也是化学及其他相关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新型聚酮合酶的发现可为未来开发碳—碳合成工具提供全新思路。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药学院教授邓子新团队在聚酮生物合成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硅料是光伏行业的上游原材料。从去年年初以来,硅料的价格不断攀升。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以下简称“硅业分会”)的数据,从去年年初到今年年初,硅料的价格整体涨幅在160%以上,最高价位时涨幅达到了2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