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蛇毒生理学
蛇毒是复杂的物质,主要是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虽然酶起着重要作用,但一些更重要的蛇毒可能是分子量较小的多肽.大多数蛇毒成分似乎与受害者多种生理受体部位结合,因此武断地将蛇毒分为"神经毒素","血液毒素"和"心脏毒素"是肤浅的,可能导致临床判断的错误.
大多数北美颊窝毒蛇(响尾蛇)的蛇毒所含的毒性蛋白成分可引起局部和全身作用.这些作用可引起局部组织损害,血管损伤,溶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样(去纤维蛋白)综合征(见下文)和肺,心,肾及神经病变.响尾蛇蛇毒可改变毛细血管通透性,进而使电解质,胶体和红细胞通过血管壁外溢到被咬部位和其他器官(如肺,肾,心以及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起初为水肿,低白蛋白血症和血液浓缩.后来,血液和体液集中到微循环而导致休克,低血压和乳酸性酸血症(lactic acidemia).有效循环血容量下降可增加心脏和肾脏衰竭.在严重响尾蛇咬伤的病例,可见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20000/μl)或同时伴有其他凝血障碍.蛇毒引起的血管内凝血可激发去纤维蛋白综合征,而导致呕血,血尿和内出血.肾脏衰竭可能继发于低血压,溶血或血管内弥散性凝血样综合征的严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某些严重响尾蛇咬伤者可见蛋白尿,血红蛋白尿和肌红蛋白尿.大多数北美颊窝毒蛇的蛇毒仅引起轻微的神经肌肉传导改变,而莫哈维和东部菱背响尾蛇的蛇毒可引起严重的神经损害.
珊瑚蛇(眼镜蛇)的蛇毒主要含有神经毒成分,可引起神经肌肉传导阻滞.由于缺乏明显的蛋白溶解酶活性,故咬伤部位的症状及体征轻微.
症状
蛇的类别 大多数颊窝毒蛇咬伤的局部症状和体征是咬伤部位及邻近组织立即出现明显的灼痛,水肿(通常在10分钟内,很少超过30分钟)以及红斑和瘀斑.若不治疗,水肿发展迅速并可在数小时内累及整个肢体.可出现区域性淋巴管炎和肿大触痛的淋巴结并伴有受伤部位表面的体温升高.在中等度或严重响尾蛇咬伤时,瘀斑常见,在咬伤后3~6小时内出现于咬伤的部位.被东方及西方菱背响尾蛇和大草原,太平洋及树林响尾蛇咬伤后,大多数都十分严重;而被铜头蛇和莫哈维响尾蛇咬伤后则不严重.皮肤可出现紧绷,变色;8小时内通常在被咬部位出现疱疹并常可出血.这些变化通常是表浅的,因为北美响尾蛇咬伤仅局限于皮肤和皮下组织.若不治疗,咬伤处的周围坏死常见,并且周围的表浅血管可有血栓形成.大多数蛇毒作用的高峰出现于咬伤后4天之内.
全身性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出汗,发热,全身乏力虚弱,感觉异常,肌肉自发性收缩,精神状态改变,低血和休克.响尾蛇咬伤者可有橡胶味,薄荷味和金属味.莫哈维响尾蛇咬伤可引起呼吸抑制.响尾蛇蛇毒中毒可引起范围广泛的凝血异常,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按国际正常化比率测定)或部分凝血致活酶激活时间(aPTT)延长,血小板减少,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或上述变化共同存在的类似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去纤维蛋白)的综合征.出血可发生于被咬部位或粘膜,可见呕血,黑粪和血尿.大多数病例,血细胞比容明显上升是继发于血液浓缩的早期现象,后来可因补液和凝血障碍所致的失血而可使血细胞比容下降.在严重病例,溶血可使血细胞比容迅速下降.
珊瑚蛇咬伤时,疼痛和肿胀轻微或缺如,并且常常是短暂的.全身症状可延迟到8~24小时,创口周围常有感觉异常,数小时内肢体乏力明显.病人可有明显的虚弱和嗜睡,感觉可有变化,包括欣快感和倦睡.颅神经麻痹也可出现,包括上睑下垂,复视,视力模糊,发音障碍和吞咽困难及多涎.接着可出现呼吸窘迫和肌肉搐搦.一旦珊瑚蛇蛇毒中毒的神经效应出现,抗蛇毒素很难使之逆转,尽管给予治疗仍可持续3~6日,不治病人死于呼吸衰竭.
蛇毒中毒的程度 蛇咬伤中毒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蛇的大小和种类,注入蛇毒的数量,伤口的数目,咬伤的部位和深度(例如头部和躯体咬伤比肢体咬伤严重),被咬者的年龄,体重和健康状况,咬伤和开始治疗之间的时间和被咬者对蛇毒的易感(反应)性.
在文献上有时将蛇毒中毒用数字分等级,但根据局部变化,全身症状和体征,凝血参数和其他实验检查结果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较为实用.蛇毒中毒的分级应按最严重的症状或体征或实验检查结果来分,蛇毒中毒可从轻度很快发展为重度,因此必须连续重新评估.
毒蛇牙印 牙印可提示侵犯毒蛇的种类,但不能作为阳性鉴定.按蛇的颌骨解剖为基础的典型牙印模式,在现场是不被发现的.响尾蛇可留下1或2个牙印或咬伤和其他牙齿标志;单个牙印很常见.无毒蛇咬伤通常有多个牙印.
世界上最毒的十种蛇
NO.1
最毒:InlandTaipan
中名:凶猛太攀蛇
学名:OxyuranusMicrolepidotus
分布:澳洲中部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於乾燥平原、草原,
以蛙、蟾蜍、小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NO.2
第二名:KingBrownSnake
中名:棕伊澳蛇
学名:PseudechisAustralis
分布:澳洲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於树林、沙漠,
以蛙、蟾蜍、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NO.3
第三名:TaipanSnake
中名:太攀蛇
学名:OxyuranusScutellatus
分布:分布於澳洲北部、新几内亚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於树林、林地,以小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NO.4
第四名:EasternTigerSnake
中名:东方虎蛇
学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於树林、草原,
以鸟类、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NO.6
第六名:Giant Banded Sea Krait
中名:巨环海蛇
学名:Laticauda colubrina
分布:澳洲东北部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於海洋,食物以鱼类为主,卵生
第七名:Tiger Snake
中名:另一种虎蛇
学名:Notechis Scutatus
分布:澳洲东部
other:体长约1.2公尺。栖息於树林、草原,
以两栖类为食,胎生。
NO.8
第八名:Black Tiger Snake
中名:黑虎蛇
学名:Notechis Ater
分布:澳洲东南部 - 塔斯梅尼亚岛
other:体长约1.2公尺。栖息於沙丘、海滩、草丛等地,
以两栖类、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NO.9
第九名:Death Adder
中名:死亡蝮蛇
学名:Acanthophis Antarcticus
分布:澳洲
other:体长约50公分。栖息於乾燥多石的灌木林,
以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NO.10
第十名:Western Brown Snake
中名:西部拟眼镜蛇
学名:Pseudonaja Nuchalis
分布:澳洲
other:体长约1.5公尺。栖息於树林、草原、沙漠等地,
以小型爬虫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卵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