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监测 >  正文

更多猛禽飞过京城天空

来源:中国环境APP 时间:2025-11-19 15:59:15

字号

“最后两天监测共记录到迁飞猛禽38只,数量不多。不过,收官前一天我们见到了一整个秋天都没在监测点上出现的大鵟。”张鹏是北京迁徙猛禽监测项目(以下简称猛禽监测项目)协调人和自然之友野鸟会的工作组成员。每年春秋两季,他跟猛禽监测项目的志愿者们都准时守候在北京市海淀区百望山森林公园,等待从这里经过的“老朋友”们。


今年秋季,猛禽监测项目在稳步、持续推进的同时,也迎来一些新变化:志愿者队伍进一步壮大得以增加新的调查点位,在具体调查内容上,增加猛禽迁飞方向和迁飞高度的信息。这些变化,对于猛禽监测而言意味着什么?


百望山猛禽监测点观察猛禽的人群。.png


百望山猛禽监测点观察猛禽的人群。北京迁徙猛禽监测项目供图


人员得到有效补充,新增调查点位


“今年,猛禽监测项目的志愿者达到39人。以每组4人—5人的方式分成8个组,负责每周7天的监测工作,其他人作为机动组灵活补充。”张鹏告诉记者:“由于今年人员得到有效补充,在原有调查点位的基础上,我们开始尝试在百望山森林公园开展多点位的同步调查。每天保证有两个以上的监测点,包括望京楼、黑山头、东南平台204等。监测点位的具体选择,则视当天志愿者的人员情况和天气情况而定。”


在具体调查内容上,除了一直以来记录的鸟种、数量、时间等信息外,今年秋季的监测还增加了迁飞方向和迁飞高度。“这些调整是为了更全面、更细致地了解猛禽迁徙的行为特点。比如了解猛禽在不同天气条件和不同时段,对于迁徙路线的选择有哪些偏好。通过分析数据,总结猛禽迁飞的行为、高度会有什么特点和规律,以产出更有价值的成果。”张鹏介绍。


当调查范围覆盖更广时,这种调整也给猛禽监测带来了新挑战。比如,不同点位观察到的猛禽,在进行个体识别前会有重复记录的可能。如何科学去除重复情况,让数据更真实地反映猛禽迁飞的情况,成为团队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跟全国各地开展类似监测项目的机构进行合作交流,学习对方的经验,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同时,也在持续开展调查人员培训工作,提高个体识别能力。”张鹏告诉记者。


棕腹隼鵰。杨1.png


棕腹隼鵰。杨庆拍摄


新增两个新记录猛禽,罕见鸟种出现的更多


在猛禽监测期内,项目组还发现迁飞猛禽的数量会呈现明显的变化趋势。秋季,鹰隼类的中小型猛禽的迁徙时间会偏早,而以雕、苍鹰为代表的,捕食能力较强的中大型猛禽则迁徙时间稍晚。一般而言,当监测工作的尾期来临,迁徙猛禽的数量会大幅度减少,从高峰时候的近千只或过千只,断崖式下降到几百只或百十只,同时种类也会减少。


“今年,我们还增加了两个新记录猛禽。分别是5月15日记录的棕腹隼雕和10月7日发现的草原鹞。棕腹隼雕还被认定为北京鸟类分布新记录。”张鹏告诉记者。


发现棕腹隼雕的那天是早上10点左右,在百望山森林公园黑山头的监测点位,监测人员观察到1只猛禽与凤头蜂鹰集群迁徙。这只鸟为中型猛禽,眼周呈深黑色,蜡膜黄色,胸部有棕色纵纹,腹部及翼下覆羽呈白色,飞羽白色带有黑色横纹,尾羽白色有黑色细横纹。经查阅资料,它被鉴定为棕腹隼雕(Lophotriorchis kienerii)亚成鸟。


草原鹞的出现同样让大家激动。它于10月7日下午出现在百望山附近,但因视线受阻,站在平台上的监测人员很难看清它。恰好一名志愿者在下山回家的路上,发现一只鵟、一只鹞从望京楼向西南飞去,随手拍下了两张照片。等到几天之后整理照片时,经过大家共同辨认才确认它是草原鹞。


“今年调查记录到的鸟种更多,罕见鸟种出现得也更多,迁飞猛禽的整体数量也比去年有所增加。像草原雕、金雕、白尾海雕这一类数量很少的猛禽在今年都有记录,这个情况并不多见。”张鹏介绍道。



草原鹞。.png



草原鹞。刘文利摄


传播猛禽保护理念,吸引更多公众参与


还有一个新变化,让项目组十分期待未来的成果。从今年开始,猛禽专家邓文洪的团队和自然之友野鸟会团队正式开展合作,将对多年来北京迁徙猛禽监测项目的数据进行分析。


“对于有些猛禽,比如凤头蜂鹰、普通鵟等的迁徙规律,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但是,还有更多猛禽的迁飞规律需要探索,这就需要将双方数据结合起来。”张鹏表示。


一直以来,猛禽保护都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为了拉近猛禽和公众的距离,百望山森林公园管理处在春点、秋点等观察点,专门设置了猛禽科普展牌。从公园到自然之友野鸟会,每年都会在百望山举办各种科普活动,帮助北京市民更加了解它们。


前不久,全国迁徙猛禽监测网络秋季研讨会成功举办,来自全国12个省份的监测网络成员、行业专家,共商猛禽保护与监测事业发展大计,共绘猛禽保护新蓝图,助力推动迁徙猛禽保护监测体系的完善,从理论讨论到实践的深度碰撞,共筑猛禽保护网络。


“无论是猛禽的研究、保护还是科普等方面,我们希望未来能与更多伙伴开展合作。推动猛禽保护理念的落地,传播保护科学知识,调动更多公众参与。”张鹏告诉记者。


未来,监测工作还将继续开展。北京迁徙猛禽监测项目还将与百望山森林公园持续推进猛禽监测点、猛禽科普展室的建设工作,开展群众性猛禽观察活动。对外推动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建设猛禽监测网络,进一步加大对调查成果和数据的应用,扩大项目影响力。对内召集研究团队,让监测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猛禽保护、鸟类研究和公众科普推广等工作。( 作者:中环报记者肖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