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茶离不开好生态!这些年,我们村在发展茶产业时,非常注重保护茶树种植的原生态环境。”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祝雪兰,边给大家沏茶,边讲述自己如何秉承“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能丢”的信念,传承六堡茶文化,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乡村振兴模式,带领村民端稳“生态饭碗”,将大山里的小茶叶变成“金叶子”的初心和往事。
祝雪兰是广西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4月底,她刚获表彰为全国劳动模范。近日,中环报记者前往山坪村探寻该村茶香氤氲的秘密。
从六堡镇中心街到山坪村约有15公里山路,沿途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到了山坪村,放眼望去,周遭近千米海拔的茶山上,六堡茶树层层叠叠。
祝雪兰告诉记者,六堡茶因产自六堡镇而得名,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作为六堡茶核心种植区域,山坪村“山比田地多,地无三尺平”,海拔600米以上,处于高山云雾带,种茶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过去山多地少、交通闭塞,曾是自治区级贫困村。
山坪村种植六堡茶有1500多年历史,但是单靠种茶,村民收入来源还是比较单一。祝雪兰在2008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最挂心的是如何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传承千年的六堡茶,自有一套高标准的制作工艺。但山坪村各家各户的制作工艺却并不统一,茶叶质量参差不齐。一套好的制茶工艺,往往是镇上一些家庭秘而不宣的致富 “绝招”。于是,她在村里办起“茶园讲堂”,无偿传授祖传制茶技艺,培养30多名专业制茶师和近千名从业者,统一工艺标准,提升茶叶品质。 “路不通,茶再好也出不了山。”她四处奔走争取资金,带领村民修路、驾电线网线、种茶、种八角,创立“祝雪兰云雾六堡”和“山坪瑶家六堡”品牌,通过合作社统一管理,确保产品绿色有机,打响高山茶“浓香味厚”的特色,让山坪村一步步走上致富路。
茶产业兴了,祝雪兰看着翠绿的茶山,将目光投向更远处,决心做“生态+”的文章,开发“茶文旅”的新路子。近年来,她组建瑶族文化文艺队,盘王舞、花鹿舞、山歌回荡茶山;风雨栈道蜿蜒翠岭,观光亭点缀云海,民宿与茶园相映成趣。游客慕名而来,品茶、观舞、住民宿,为这瑶族村庄的美丽蝶变赞叹。
如今的山坪村,茶园面积达3000多亩,村民人均年收入约2.5万元,茶产业成为脱贫致富的“金钥匙”。2022年,祝雪兰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将“茶香故事”带到了北京。
守住生态,茶才能香;守住初心,村才能旺。“山坪村地处高山云雾带,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生态环境保护是我们的首要责任。” 祝雪兰说。最近,她和村民们还在茶园里尝试套种黄豆等作物和林木,尽可能让茶园的生态系统变得更原生态。此举不仅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还能避免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好山好水出好茶。”苍梧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梁沛兴感慨说。为了保护好当地茶产业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该局联合当地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加大资金项目投入,对六堡镇等乡镇村屯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前,包括山坪村在内的多个村屯,已建设运营了村屯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5月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梧州市生态环境局、自治区梧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苍梧生态环境局等部门,还联合在山坪村开展了环境科普宣传活动,让村民更多了解空气、水、土壤等方面污染防治知识,以及举报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途径。
“以前砍树开荒越搞越穷,现在靠种茶,山更绿了,钱也挣了。守着好山水,咱农民不用背井离乡也能过上好日子。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大力支持。”接过工作人员发放的宣传手册,山坪村村民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记者采访结束离开山坪村时,只见沿途云雾缭绕处,茶山如黛。祝雪兰和山坪村的故事,是这片热土上生态与生计共生的一个镜像,更是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