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生态一周观察 >  正文

“北溪-2”停摆:德国与它所在的欧洲,正面临巨变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时间:2022-03-03 15:02:14

字号

“北溪-2”也许只是一个开始,就像支撑着地缘安全和稳定的许多其他支柱一样,包括天然气管道在内的冷战和平红利,也逼近了透支的时刻。

尽管未来的德国和欧洲朝向何处仍有许多变数——会更深与北约和美国的战略结盟?还是会追求更多自主性?但毫无疑问的是,一切都将发生变化。

3月1日,英国路透社报道称:负责建设和运营管道系统的“北溪-2有限责任公司”因制裁和项目暂停而面临债务危机,将要申请破产。这家位于瑞士的公司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的全资子公司。《华尔街日报》则称,瑞士当地官员接受采访说,“北溪-2有限责任公司”已经裁撤全部上百名员工。

但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3月2日回应时称,到目前为止,“北溪-2”只是审批程序被停止,工程并不会消失,其基础设施已经就位,有待尽快启动。虽然他也说,计划中的运营遭遇外界变故,尚无法预测何时才能恢复原先进程。

佩斯科夫所说的审批程序被停止指的是,2月22日,俄罗斯开始军事行动之后,现任德国总理朔尔茨宣布暂停“北溪-2”的审批程序。在莫斯科和欧洲间现今的严峻形势下,这不啻于宣布“北溪-2”将无限期搁置。

 “北溪-2”天然气管线局部(图 | 视觉中国)

“北溪-2”指的是一条从俄罗斯绕过乌克兰、借道波罗的海直达德国的天然气管线,也是第二条贯穿波罗的海的俄罗斯-德国天然气海底管道。2018年5月,在德国政府批准开工之后,正式开始建设。它由两条并列着长达1200千米的管道组成,在俄罗斯芬兰湾边的乌斯季-卢加(Ust-Luga)入海,穿过芬兰、瑞典和丹麦的海上专属经济区,通向德国东北岸卢布明(Lubmin)。

“北溪-2”工程完全称得上是一项世纪工程,排水量超过40万吨,长382米的世界最大工程船“开拓精神号”(Pioneering Spirit)就是其施工船之一。在这里,上百名工人日夜无休轮班施工,把直径1.22米的金属管道分段焊接连为一体,再通过船头重达4000公吨的起重支架连贯伸向海洋中央。 

按计划,“北溪-2”将在2022年建成运营,每年向欧洲输送多达550亿立方米的西伯利亚天然气。尽管从规划起,“北溪-2”就接连遭遇困难,尤其是2017年后被美国以“欧洲能源安全”为由施加制裁。但其施工还是顺利地在2021年底完成,一切只待德国政府验收通过。直到2022年2月爆发的乌克兰战事,最终让这一巨型工程面临功亏一篑。

image.png

当地时间2022年2月28日,俄罗斯加里宁格勒,俄罗斯卢布汇率跌至历史低点。(图|视觉中国)

即将运行的天然气管道系统面临终结,自冷战时代欧洲进口苏联天然气以来,恐怕还是首次。这个“第一次”伴随着另一件大事:2月24日,朔尔茨在德国国会表示,将放出1000亿欧元的特殊预算,并从此将德国国防预算上调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他指控普京想要建立“俄罗斯帝国”,还表示德国必须以加强军备作为回应。除此之外,德国还首次宣布向乌克兰提供杀伤性武器——1000枚反坦克导弹和500枚地对空导弹。 

和俄罗斯的油气合作遭遇重创,德国与它所在的欧洲,正面临巨变。

面临逆转的冷战和平遗产

在冷战的最后时光里,从东方一路伸向欧洲心脏的苏联天然气管道,已经成为大众流行文化的一部分——1987年的“007”电影《黎明杀机》中,邦德把一名叛逃的克格勃将军从苏联境内的一座天然气加压站塞进胶囊仓,推入天然气管道——这一“伟大的苏维埃成就”瞬间把目标运到了铁幕对面的奥地利。

 image.png

在现实中,欧洲庞大的天然气进口源自20世纪60年代,最初依赖荷兰的气田和法国从阿尔及利亚进口。1966年,意大利和奥地利为了压低荷兰天然气价格,开始和苏联商谈进口计划。差不多同时,苏联修建了一条从本土通往捷克斯洛伐克的天然气管道,终点就在捷-奥地利边境。不过在那时,西德对进口天然气并不热衷:鲁尔区煤矿企业的利益,壳牌和埃索等巨型油气公司在荷兰的投资,都阻止着和苏联人的合作。

局面最终被社会民主党改变。1969年,巴伐利亚州找到时任外长的社会民主党人勃兰特,请后者放开苏联天然气进口。同年秋天,勃兰特成为西德总理。他一上台就推行和东欧国家关系正常化的“东方政策”(Ostpolitik),并拉开了苏联天然气进口的序幕。1973年,德国正式从管道引入苏联天然气,随后,短短10年,苏联天然气就占到了西德天然气消费的30%。

在铁幕另一边,1966年,第四代苏联最高领导人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上台。在经历了数年前的古巴导弹危机,经济改革后农业供给不足等问题,勃列日涅夫和他的同僚们期待“和平竞争”。在时任苏联中央计划委员会主席、石油工业部长巴依巴科夫(Nikolai Baibakov)的支持下,勃列日涅夫认定:向欧洲出售石油和天然气是“一箭多雕”之举——既可获得外汇,在国际市场上购买食物和消费品,又可引入欧美技术和资金帮助开发西伯利亚气田,还能通过供销关系维护和欧洲国家的外交稳定。

就这样,欧洲的需求和苏联的经济盘算一拍即合,在冷战中创造出了怪异的双边能源合作。这合作极其坚实,在1968年“布拉格之春”事件后,1979年苏联开启阿富汗战争后,1980年代苏联镇压波兰团结工会运动后,美国数次施压,希望欧洲在油气生意上制裁苏联,但欧洲都没有动摇。甚至,在这期间,1973到1974年的海湾石油危机和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变相还让苏联成为了欧洲油气供给的“最优选择”。

正如波恩政府的解释——“做生意的人不会互相开枪”(“Wer Handel miteinander treibt, schießt nicht aufeinander”),苏联与欧洲的天然气管道始终牢牢跨越在铁幕之上。

反而是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双方的能源友谊与和平开始动摇。整个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因苏联解体后的震荡和混乱,多次无法达到欧洲的供应需求。千禧年之后,天然气管道所经的乌克兰局势日渐动荡,2004年乌克兰“橙色革命”,普京用油气价格上涨来惩罚乌克兰的反俄力量,造成了2005年的第一次乌克兰天然气危机。此后的2008、2009年,以及2014年,基辅爆发针对亲俄领导人亚努科维奇的“广场革命”后,油气危机屡次上演。

image.png

2021年初,在北冰洋的亚马尔半岛,俄罗斯技术人员正在检查“北溪2号”俄欧天然气管线起点附近压缩机站的运行状况(图 | 视觉中国)

但在德国,便宜可靠的天然气不仅是50%德国人的冬季取暖来源,也是德国发电和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季节和时间变化,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已经占到了德国用气量的30%到50%。因此, “绕过动荡的乌克兰”逐渐成为提上台面的日程,2011年,不再途经乌克兰的“北溪-1”输气管道建成,每年的550亿立方米输气量足够占到德国天然气进口量的三分之一。

随后,与“北溪-1” 管道基本平行的“北溪-2”项目也在2015年正式立项,按照设计,两条管线输送的天然气,可以满足整个欧洲市场约20%的需求。但和冷战时不同,此时的输气管道,已经不再是和平的使者,反而开始变成外交争议、安全猜忌与地缘冲突的焦点。“北溪-2”似乎从诞生以来就背上了这一切诅咒。

阻力与“独立”

“北溪”项目并非德俄两国独揽的工程,其前前后后的供应商列表中包括了法国的Engie集团、日本的住友重工、英国的罗尔斯·罗伊斯等企业。“北溪-2”遭遇的制裁和阻力,既是对德国政府能源政策和项目独立性的挑战,也堪称是对全球化的政治逆转。

image.png

德国卢布明,北溪2号天然气接收站附近。(图|视觉中国)

2014年的“广场革命”和随后的克里米亚危机是一切的开始。当时,随着西方国家制裁俄罗斯和东欧紧张局势升级,美国大力介入欧洲能源安全。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外交就一直施压德国放弃“北溪-2”:2017年,美国通过法案,制裁在“北溪-2”项目上投资超过100万美元的投资者;2019年,美国又通过《保护欧洲能源安全法案》,制裁一系列参与了北溪2号工程的企业和实体。2021年拜登政府上台后,不仅没有撤销先前的制裁,还进一步追加扩大了制裁清单。

柏林方面坚持抵抗美国的压力。在2019年的一次采访中,当时还是财长的朔尔茨就批评说:“这些制裁是对德国和欧洲内政和主权的干涉。”2021年7月,经过漫长的斡旋沟通,美德签署协议,确定“北溪-2”可以投入运行,但德国承诺,一旦俄罗斯将能源供应武器化,或进一步“入侵乌克兰”,德国将对俄罗斯施加制裁。这一承诺最终变成了如今的现实。

压力不仅来自美国,也来自东欧国家。对乌克兰来说,德国和俄罗斯之间的直通管道项目意味着乌克兰将损失天然气过境费用——例如2020年,俄罗斯通过乌克兰向欧洲输送了56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乌方就此获得了21亿美元的过境费。怀疑、忌惮俄罗斯的波兰和匈牙利等欧盟内东欧国家,也一直对“北溪”项目多有批评。2006年,时任波兰防长的西科尔斯基(Radoslaw Sikorski)就激烈批评当时刚开始兴建的“北溪-1”,称之为当代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1939年,正是苏联和纳粹德国之间的这项密约决定了波兰人民在二战中的悲剧命运。

image.png

《德国八三年》剧照

但俄罗斯对“北溪-2遭遇”的种种阻力,似乎一直很有耐心。就在“北溪-2”被德国宣布暂停的当下,俄罗斯媒体上对这条天然气管道的关注仍然不多。毕竟,当下高企的原油价格,以及欧洲巨大的能源需求,决定了只要制裁不涉及俄罗斯能源产业,外汇收入就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一条管线的收入损失完全可以由其他方面弥补。现下俄罗斯最为关注的,恐怕仍然是如何在战事中取得自己需要的战果。

另一方面,随着俄欧关系的恶化,荷兰出产的天然气价格已经迅速上涨了三至四成。这意味着欧洲的居民和工业将要承受更昂贵的燃料和能源价格。而美国则趁机为欧洲提供“多样化”的选择——页岩气。根据美国国会2020年2月的一份报告,美国在未来将拥有每年超过1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出口能力——尽管从欧洲的角度看来,美国天然气仍然价格偏高,且要以海运形式抵达欧洲。

随着“北溪-2”的“暂停”,一切冲突都整合进了乌克兰的局势。德国从此前的“援助头盔”到援助杀伤性武器,朔尔茨从飞赴莫斯科斡旋到直接抨击普京,德国抵挡美国压力和俄罗斯沟通、缓和局势的路线至少在当下是失败了。德国《明镜周刊》(Der Spiegel)的报道则称,随着乌克兰战事的激化,执政党社民党内的对俄路线已经日趋强硬。

漫长的秋天

2011年11月,在“北溪-1”管道项目的落成仪式上,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法国总理菲永一起伸手,共同转动一道看上去有点松松垮垮的模拟阀门。随着阀门转动,象征着天然气的蓝色液体在阀门下的透明管道模型中从一边流向另一边。几名欧洲领导人像孩子把弄玩具那样乐不可支。“‘北溪-1号’意味着俄罗斯和欧盟合作的新篇章”,在欢快的氛围中,梅德韦杰夫这样致辞。

十年过去,梅德韦杰夫从“梅普配”的总统变为总理,又被调离总理位置,变成了俄罗斯内阁中民调支持率最低的成员之一;菲永参加了2016年大选,止步第一轮,继而在2020年因挪用公款被判下狱;默克尔顺利度过了另一个十年,在2021年底“光荣退休”。然而她留下的欧洲政治遗产——一整套沟通、合作和维护安全的方式,仅仅过了几个月,就遭到狂风暴雨般的冲击,摇摇欲坠。

德国此刻也许正处于“塞翁失马”的奇怪情绪中:造价达到110亿美元的“北溪-2”至少短期内无法投入使用了,民众也将承受更昂贵的生活成本。军费的增长,又意味着德国外交的根本性变化。阿斯顿大学政治系学者特纳(Ed Turner)在《对话》网站上称之为“欧洲和世界变化的一步”——朔尔茨的讲话和表态改变了德国过去数十年里基于战争和屠杀反省的对俄态度与国防政策。

随着美国和欧洲继续加大对俄罗斯的制裁,诸如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公司在内的多家油气企业已经表态准备退出在俄国的合作与投资项目。“北溪-2”也许只是一个开始,就像支撑着地缘安全和稳定的许多其他支柱一样,包括天然气管道在内的冷战和平红利,也逼近了透支的时刻。尽管未来的德国和欧洲朝向何处仍有许多变数——会更深与北约和美国的战略结盟?还是会追求更多自主性?但毫无疑问的是,一切都将发生变化。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