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动物 >  正文

马鹿

来源:动物世界 时间:2009-09-15 00:00:00

字号
  马鹿体长为160—250厘米,尾长12—15厘米,体重为150—250千克。夏毛较短,为赤褐色,背面较深,腹面较浅;冬毛厚密,毛色灰棕。臀斑较大,呈褐色、黄赭色或白色。额部和头顶为深褐色,颊部为浅褐色。颈部较长,四肢也长。蹄子很大,侧踢长而着地。尾巴较短。只有雄兽有角,分为6叉,个别可达9—10叉。在基部即生出眉叉,斜向前伸,与主干几乎成直角;主干较长,向后倾斜,第二叉紧靠眉叉。第三叉与第二叉的间距较大,以后主干再分出2—3叉。野外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以及欧洲南部和中部、北美洲、非洲北部、俄罗斯东部、蒙古、朝鲜、尼泊尔等地。

点击看大图 

 马鹿栖息于针阔混交林、林间草地或溪谷沿岸林地、高山灌丛草甸、干旱灌丛、胡杨林与疏林草地等环境中。白天活动。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性情机警,奔跑迅速。以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为食。发情期为9—10月。雌兽的妊娠期为225—262天,每胎产1仔。哺乳期为3个月。3—4岁性成熟,寿命为16—18年。

  马鹿的茸角叫“青茸”,品质优于白唇鹿的岩茸和水鹿的春茸,仅次于梅花鹿的黄茸。但马鹿的数量多,鹿茸的产量也高,通称为四岔,锯茸重量可达1—2千克,比梅花鹿200—600克的锯茸重得多。此外,马鹿的肉可食,皮可制革;鹿胎、鹿尾、鹿筋、鹿鞭、鹿血、鹿肉等都可入药。由于马鹿性情温顺,适应性强,耐粗饲,而且经济价值较大,已经有很多地区开展了人工养殖事业,现在驯养的已超过6万头,已经形成了天山马鹿、东北马鹿、塔里木马鹿、阿勒泰马鹿、甘肃马鹿、青海马鹿等多个品系。

    马鹿舍是圈养鹿群采食、反刍、运动和休息的场所,一般有公鹿舍、母鹿舍、育成鹿舍、产仔鹿舍、病鹿舍等之分。要求通风良好,便于清扫和起垫,排水便利等。在圈舍内有设置寝床、运动场、隔棚等结构,还应有料糟,水槽等设施。运动场四周筑有围墙,墙高1.9—2米。

  圈养马鹿的饲料也可区分为粗饲料、精饲料、矿物质饲料三大类。粗饲料包括农副产品、干枝叶、青干草等干粗饲料和青叶枝叶类、野青草;栽培牧草、青贮饲料等青绿多汁饲料。精饲料包括籽实饲料和豆饼、麦麸、谷糠、玉米皮等工业副产品。矿物质饲料包括食盐、骨粉、贝、壳粉和石粉等。马鹿的饲养以青粗饲料为主,精料为辅。要根据马鹿的不同生理时期合理搭配的饲料,力求饲料多样化。调换饲料要逐渐进行,饲喂要定时定量,在鹿生长旺季,要注意夜间补饲。公鹿生茸期需要大量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以促进鹿茸生长。公鹿生茸后期已进入配种准备阶级,饲料更需全价。配种期公鹿营养除全面外,还应着重提高饲料的适口性,以达到提高采食量的目的。

作者:肖爱萍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