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动物 >  正文

黑龙江林蛙

来源:动物世界 时间:2009-09-15 00:00:00

字号

  黑龙江林蛙也叫哈士蟆、山狗子、臭迷子、红肚囊、雪蛤。体长5—6厘米。体大而肥硕。头长宽几相等;吻端尖圆,吻棱较明显;鼓膜显著,约为眼径之半;犁骨齿列为椭圆形,胫跗关节前达肩部,左右跟部稍重叠。皮肤较粗糙,体和后肢背面及后腹部密布圆形大疣,背侧褶在颞褶部形成曲折状,先与颞褶相连,然后再达胯部。体色有变异,雄性为棕色、褐灰色、棕黑色,雌性为棕红色或棕黄色,背中央有l浅色较宽的脊线。鼓膜上有三角形黑色斑,咽、胸及腹部有朱红色与深灰色花斑。无声囊。

  野外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陕西,以及朝鲜、俄罗斯等地。栖息于森林、灌丛、草地地带的沼泽、水塘、水坑和水沟等静水域或其附近。成体以陆栖为主。9月下旬入蛰,多群集潜入塘、坑底部的泥土中越冬。以昆虫等为食。4月中旬出蛰,入静水域或流溪缓流处产卵,每次产卵900—1270枚。

  黑龙江林蛙雌性输卵管的干制品亦称哈士蟆油。蛤士蟆以体形大,肉肥、干制品呈棕黄色或棕褐色者质好。蛤士蟆油呈不规则扭曲管形或结带形、油润,含油高,淡黄色(新鲜时为乳白色),有光泽、微透明;质脆、体轻:用水浸泡、膨胀较大;微有腥味;块状大为佳品。

  黑龙江林蛙也是一种很好的食用蛙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可称美味佳肴,尤其在香港和东南亚,称之为“雪蛤”,在市场上深受欢迎。此外,制取哈士膜油的副产品,如肌肉、骨骼、内脏等均可饲喂家禽、家畜、以及珍贵野生家养的毛皮兽(如紫貂等);也可加工成干粉配成混合饲料作为家禽、鱼类、蝌蚪的饲料。

  散养是指人工选择种蛙,种蛙在饲养池内繁殖,卵群在池内孵化,蝌蚪进行人工饲养,幼体放养到自然环境中栖息和觅食,生长为成体的人工抚育和半野生放养的过程。散养具有投资少、收益大、用工少、见效快、不与农林业争劳力、争土地的优点,适宜农村发展副业生产、开发利用黑龙江林蛙资源。养殖池一般修建在溪沟的中下段,地势平坦而开阔,饲养池长10米,宽4米。池底倾斜,可保持水深5一30厘米。为便于管理,周围需修高1.5米的围墙,黑龙江林蛙攀登能力较强,以防止逃逸。墙壁可略向内倾斜,或壁顶加盖。进出水为单排式。进水口的上游修一小水坝,使池内有充足的水源,保持水位,稳而不流。日进水量控制在1立方米以内,以利提高池内水温。种蛙选择体形大、健壮、无畸形,皮肤光滑者,雌雄以2:1为宜。当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即可将种蛙放入繁殖池内配对、产卵。将同一天产出的卵群集中在水深5一15厘米处的池边孵化。在水温12一18℃时,胚胎经过15天左右孵化出胶膜;20天左右小蝌蚪的外鳃消失,此时可游泳自如。在早期胚胎发育期间,要注意天气的变化,气温下降时池面必需加盖,以防池水温度过低致使胚胎受冻夭亡。蝌蚪外鳃消失后即开始摄食,先以卵胶膜为食;第五天开始投放饵料。一般以5一7天投放一次。随着蝌蚪的生长投放饲料的数量和时间可酌情而定,但要充分满足需要。饲料可用豆渣、豆饼、玉米粉、蔬菜、蒿草以及发酵饲料等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如鱼粉、蛙粉、肉末、畜禽内脏粉未均可饲喂;以动植物混合饲料为最佳。幼体初登陆时,对外界不利因素抵抗力很弱,特别是烈日暴晒或干旱常造成大批死亡。为了降低成本,一般采用把幼体放养在林区或草地,让其在自然环境中生长,3年后即可长成成体。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