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动物 >  正文

鸟类世界之形态多样的鸟喙2(图)

来源:动物世界 时间:2009-09-15 00:00:00

字号

  二、鸟喙的结构特点

  鸟嘴的开启是下颚开始移动并逐渐离开上颚,同人类嘴唇的运动方式非常相似。上颚并不是牢固地固定在头骨上,通常移动的位置是确定的。在头骨和颚骨间的移动路线是清晰的,用于移动的时间是相当可观的。喙并不是坚固的多骨结构,在一些鸟中,长长的喙是突起的,喙的移动距离是相当客观的数字。在其他的鸟类身上,如啄木鸟的喙是非常坚硬有力的,在树上剥裂昆虫后离去。

  很多涉禽及其他种类的鸟在颚骨的尖端部有感触接收器,称之为Herbst点。不能看清楚的情况下,能够感受到其他鸟类的掠杀。较为明显的诸如黑尾鹬和另外一些鸟能够利用感触接收器的蠕动探查到深处微软的陆地,Herbst点也同时以相同的道理存在啄木鸟的舌尖。还有其他敏感的接触细胞,如Grandry点出现在舌盘,同时在舌头上能够让鸟类感受嘴内的食物。舌头经常使用,依靠喙的协助使鸟类实现抓握和操纵食物。

  上颚与鼻孔是相通的。通常鼻孔是靠近喙的基部,在一些鸟类中诸如塘鹅从相当高的海拔潜入到海洋中,角质遮盖物覆盖了鼻孔,当强有力潜水时可以预防水的灌入,相关的一些鸟类在用此搜寻食物时同时感受味道,当然很多种类对味道的感受比较迟钝。无论如何,几维鸟在发展过程中,似乎可以假定对鸟类搜寻食物有益。它的鼻孔位置放置在近喙端,在探询食物时,大概可能去感受地下的食物。

  鸟喙是鸟类的特有标志。通常它是具有明亮色彩的装饰。角质鞘会不时脱落,在一年的不同季节一些种会有不同的变化模式。很多海雀,特别是角嘴海雀在繁殖季节会有巨大的、超过喙嘴的角质鞘。这个光亮色彩的覆盖层在在繁殖季节后会脱落,而在冬季会换成小的暗淡的角质鞘,直到下一个繁殖季节才会恢复出原来的鞘角。一些鹈鹕进入繁殖季节后(伽蓝鸟, 淘河鸟, 塘鹅),在喙上同时也发育有角质突起,之后才会脱落。

图11 白琵鹭喙先端扁平如匙状

图12 白鹈鹕喙长,上喙末端下弯成钩,适于啄鱼

图13 澳洲翠鸟喙粗长而直,先端尖锐

图14 反嘴鹬喙长而直,先端上挠或下弯

图15镰嘴和刀嘴蜂鸟喙细长,
直或下弯,用以吸吮花蜜

图16 冠鸊鷉喙长而尖

  图17 红交嘴雀喙多粗壮圆锥形,上下喙紧密结合,食种子

图18 小嘴乌鸦吃老鼠

图19 秧鹤专吃海螺

作者:图/文:张玉光 文章来源:北京科普之窗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