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动物 >  正文

生活在茫茫雪山的金丝猴──滇金丝猴(图)

来源:动物世界 时间:2009-10-19 00:00:00

字号

  滇金丝猴的体长为65厘米左右,尾长约为45厘米,体重15—30千克。面部特征与川金丝猴相似,身上的体毛主要是灰黑色,具有光泽,手、足也呈黑色,所以也叫黑金丝猴,但上臂内侧、喉部、颈侧、臀部及股部均为灰白色,形成明显的对比色。与黔金丝猴不同,它的大白斑长在臀部的两侧,斑上的毛又白又长。背部和肩部的毛也较长,雄猴的头顶中央还有长长的黑色毛冠。在云南,当地人也叫它雪猴或白猴,这可能是因为它生活在高山积雪地带,或者是由于它的幼仔全身为雪白色的缘故。另外,产地的藏族同胞叫它“知解”,白族同胞叫它“白疣”,都是有羊膻味的大白猴的意思。

  在灵长目动物中,滇金丝猴是极少数主要以针叶树树种为食的种类,主要以长苞冷杉、丽江云衫等杉树的松针、嫩叶、松果等为食,而且特别嗜食一种叫做“松萝”的地衣类寄生植物。平时营30—60只一群的群居生活,等级严格,社群稳定,以树栖为主,偶尔也下到地面上觅食昆虫、蜘蛛等小动物。它也是最适应高寒地区气候的灵长目动物,但也具有沿着山坡进行垂直迁移的习性。初生的幼仔全身的被毛为浅黄色,两眼大而有神,四肢的指(趾)尖都是红色,尤其美丽的是口唇呈樱桃红色,就像涂了口红的少女一般。

  滇金丝猴被发现的经过与黔金丝猴类似,1890年,法国的一支动物采集队到达云南德钦,通过当时在德钦一带传教的法国传教士比埃特的帮助,获得了7只滇金丝猴的标本,并将它们全部运回到法国的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1897年,也是由著名动物分类学家米尔内•爱德华兹对这些标本进行了分类研究,为了纪念比埃特在采获标本时所给予的帮助,他在滇金丝猴的拉丁学名中使用了比埃特的名字。但从那时以后,滇金丝猴在它的产地也是杳无音信了,很多人都认为它已经灭绝,直到1962年,我国学者在野外考察中才又发现了它的踪迹,1979年我国动物学家终于在野外考察中亲眼见到了野生的滇金丝猴种群的活动情况。

  滇金丝猴也没有亚种分化,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四川南部、贵州西部和云南全省各地,现在则分布在云南西北部的德钦(阿甸子、澜沧江谷地)、维西、中甸、丽江、剑川、兰坪、云龙以及西藏的芒康等县的局部地区,栖息于海拔2500—4700米之间的云杉、冷杉等原始林中,是栖息地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现在野外的总数仅有1000只左右。

  滇金丝猴数量最多的地方是位于云南西北部德钦县境内的白马雪山,它是一座著名的山峰,最高海拔达5400多米,相对高差为3000米。由于巍峨的云岭群山连绵,终年白雪皑皑,远眺时犹如一匹匹奔驰的白马,在缭绕的云雾之中时隐时现,因而得名。

  白马雪山植被的垂直分布十分明显,在高山地段的寒温带针叶林中,仅冷杉就有长苞冷杉、丽江冷杉、中旬冷杉、黄果冷杉、苍山冷杉、川滇冷杉等,此外还有云杉、黄杉、铁杉、红豆杉、高山松、云南松等,是我国高山针叶林景观保存最好的地方之一。药用植物资源就更为丰富,种类多而数量大,久负盛名的当归、贝母、虫草、天麻、黄连、党参及地衣植物雪系、松萝等达200—300多种,是一个天然的草药园。高山花卉种类也很多,仅杜鹃就有大白花杜鹃、金背杜鹃、紫花杜鹃、马缨花、小鳞叶杜鹃、绒叶杜鹃、粉背杜鹃等近20种,很多还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野生动物资源也很丰富,除滇金丝猴外,其它珍稀动物还有小熊猫、岩羊、白马鸡等。白马雪山就像一个贮存天然物种的基因库,为人类留下了一份丰厚的自然遗产。在与德钦毗邻的西藏东南部的芒康县境内也发现了700多只滇金丝猴,1993年建立了以保护滇金丝猴为主的芒康自然保护区。

  但是,由于滇金丝猴产地的经济十分落后,当地在很长一段时间流行着“木头财政”的口号,仅德钦一个县的年采伐量就达30万立方米。最近,有关部门竟然决定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南侧砍伐10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这片森林虽然未被列入自然保护区内,但实质上也是滇金丝猴分布的核心地带之一,栖息着200多只滇金丝猴,占滇金丝猴野外总数的20%。为了挽救这片森林,保护滇金丝猴所剩无几的家园,云南、北京等许多地方的有识之士、大学生等组成了“拯救滇金丝猴小组”,奔走呼号,开展宣传活动,滇金丝猴的命运如何,人们都在拭目以待。

作者:李湘涛文章来源:北京科普之窗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