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绿鸠也叫台湾绿鸠,是中型鸟类,体长32—33厘米,体重为200—340克。雄鸟的额部、头顶和枕部为橙红色,是它区别于其他绿鸠类的主要特征之一。后颈、背部、一直到尾上覆羽为橄榄绿色,其中背部略微带有葡萄红色,尾羽微暗绿色或黄绿色,呈不显著的楔形,两侧没有黑色。飞羽为黑褐色,中覆羽和小覆羽为棕紫栗色,在翅膀上形成显著的棕紫栗色块斑。下体为黄绿色,胸部和腹部的绿色较浓,腹部的中央为黄白色。雌鸟的头部、颈部、背部和翅上的覆羽均为橄榄绿色,中覆羽和小覆羽为橄榄绿色,不为棕紫栗色。下体为深绿色。头上、前颈和胸部不沾橙色。虹膜的外圈为血红色,内圈为紫色或黑色。眼睛周围的裸露皮肤为苍灰色,嘴呈翠绿色,先端为黄色,脚为深紫红色。
红顶绿鸠在国外分布于琉球群岛、冲绳至菲律宾群岛一带,我国分布于台湾的花莲、台东一带,以及兰屿和绿岛。
红顶绿鸠为留鸟,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茂密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中。食性尚不清楚。繁殖期为5—6月。营巢于森林中高木的乔木树上。筑巢于树枝上,呈平盘状,甚为简陋,主要由枯枝堆集而成,每窝产卵2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光滑无斑。
灰头绿鸠也叫灰额绿鸠或灰头山鸠,是小型鸟类,体长24一28厘米,体重141—180克。雄鸟的前额至枕部为蓝灰色或苍灰色,前额颜色较淡。后颈至上背为暗绿色,下背和肩部为浓紫栗色,组成一个宽大的“V”字,是它与其他绿鸠的主要差异之一。腰部为暗绿色,向下逐渐转为黄绿色。尾羽为橄榄绿色,外侧的尾羽具灰白色端斑和黑色次端斑。翼上的小覆羽也是浓紫栗色,与肩部和背部的紫栗色融为一体,形成大的块斑。翅上的覆羽和大覆羽为黑色,具有宽阔的亮黄色羽缘,飞羽为黑色。头侧、颏部、喉部及前颈为亮黄绿色,上胸橙黄色,形成横跨上胸的橙黄色胸带,十分明显。下胸和腹部为黄绿色,两胁较暗,尾下覆羽棕栗色。雌鸟的上体为橄榄绿色,没有栗色渲染。尾下覆羽为棕黄色,具暗绿色条纹。虹膜的外圈为粉红色,内圈为淡蓝色。眼睛周围的裸皮为淡蓝色。嘴角灰色,脚洋红色。
灰头绿鸠在国外分布于孟加拉国、印度、缅甸、老挝、越南、泰国和菲律宾等地,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
灰头绿鸠是留鸟,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和次生林中,有时也栖息于灌木林,但不落地,一般多在树上栖息和活动。常成群活动,天亮后即开始活动和觅食,中午多在树上的荫蔽处休息,下午天气凉爽后再继续活动和觅食。早晨和黄昏还成群到小溪或河流中去喝水,活动时极为嘈杂,鸣声为较为柔和的口哨声。主要以榕树的果实为食,也吃其他植物的果实与种子,食量很大。
繁殖期为4一8月,也可能一年产2窝。通常营巢于林间的乔木或灌木枝杈上,也在竹林或地旁的丛林小树或竹杈上营巢,巢距离地面的高度一般在4米以下。巢甚简陋,主要由小枯枝堆集而成。雄鸟和雌鸟均参与营巢活动,通常由雄鸟负责收集巢材,雌鸟负责筑巢。每窝产卵2枚,卵的颜色为白色。
作者:北京自然博物馆 李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