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动物 >  正文

羽色艳丽的攀禽——橙胸咬鹃

来源:动物世界 时间:2009-10-19 00:00:00

字号

  橙胸咬鹃是一种中型的鸟类,体长约280—310厘米。它的雄鸟和雌鸟的体形十分相似,但体羽的颜色却有很大的不同,不过都非常艳丽,惹人喜爱。

  雄鸟的头部和颈部都是橄榄黄色,眼睛的周围裸露出青蓝色的皮肤,眼睛里有暗褐色的虹膜。短阔而粗厚的嘴为黑褐色,尖端微微向下钩曲,边缘上有一些不太明显的锯齿,下嘴的基部还生有发达的嘴须。背部为栗色,翅上的覆羽具有细窄而密集的黑色与白色相间的斑纹,颏部、喉部和前颈等处都是橄榄黄色,下胸部呈深橙红色,其余的下体都是橙黄色,只有腋部的羽毛为白色。尾部共有12枚尾羽,色彩搭配非常复杂,别具一格。其中一对中央尾羽为栗色,但尖端为黑色,呈平截状,三对外侧的尾羽基部为黑色,端部为白色,邻近的其余两对尾羽则全部是黑色。腿和脚趾都是铅灰色,爪为角色,脚趾两前、两后,但却是三、四趾在前,一、二趾在后,所以称为异趾型,趾的基部有部分合并,适于攀缘。

  雌鸟的头顶与后颈为暗橄榄褐色,向后转为棕褐色,翅上覆羽的横斑不为白色而为棕色,颏部、喉部和前颈等为灰橄榄色,其余的下体都是鲜黄色,下胸部的色泽更为浓著而呈橙黄色。

  橙胸咬鹃是留鸟,在我国仅见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的允景洪,在国外还分布于缅甸南部、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以及加里曼丹等地。它主要栖息于海拔600—1500米之间的低山常绿阔叶林中,也出现于小块丛林、竹林和疏林中,常常单个或成对活动,多出现在树的中、上层部位,但也频繁地活动于地上。在林间飞行时多呈上下起伏的波浪式,十分迅速,但飞行距离不算太远。性情胆怯而孤僻,喜爱安静的环境,不善鸣叫,休息时多隐匿在较阴暗的地方。

  橙胸咬鹃在空中和地面上均能捕食,它的食物主要是蝗虫、螳螂、蛾类、蝶类、蜂类等各种昆虫以及它们的幼虫,有时也吃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的果实、浆果与种子等。

  它的繁殖期为3—5月,营巢于天然的树洞之中,或者在残存的树干上自己掘洞筑巢。每窝产卵2—4枚,卵的颜色为淡咖啡色,形状为圆形。孵化期为17—19天,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雏鸟为晚成性。

作者:李湘涛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