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动物 >  正文

凤头雨燕和灰喉针尾雨燕

来源:动物世界 时间:2009-10-19 00:00:00

字号

  凤头雨燕是一种小型的鸟类,体长为21—25厘米,其最显著特点是头上具有一个长长的羽冠,闪耀着绿色的光泽,非常美丽,与众不同。它的嘴短而圆,眼睛很大,眼的上部有一条极细的淡色眉纹,尾羽甚长,达11.8厘米,几乎是身体长度的一半,并呈深叉状,往尾尖逐渐变细,称为铗尾。翅膀也甚为狭长,折合时超过尾的端部,上面具也有绿色或蓝绿色光泽。上体为蓝灰色,雄鸟的耳、颊、颏和喉等均为栗色,雌鸟的这些部位则为灰色,下体呈淡灰白色,腿较短而弱,脚为暗红色,脚趾细长。凤头雨燕虽然长得很像家燕、金腰燕等我们平时常见的燕子,也同燕子一样常在空中快速飞行、捕食飞虫,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却距离很远。雨燕属于攀禽,而家燕和金腰燕等则属于鸣禽,它们最大的区别是雨燕的四个脚趾都向前伸,不像家燕和金腰燕是三趾向前、一趾向后,所以雨燕在停歇时,不能抓住树枝、电线等物体,也不能在地面上行走,而只能用四趾向钩子一样挂在墙壁或岩石的垂直面上。

  凤头雨燕属于留鸟,在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等南亚和东南亚的热带地区,我国仅分布于云南沧源、景洪、勐养、勐仑等地,此外也有人曾在台湾海峡和山东沿海航行时见到过它。

  凤头雨燕主要栖息于林缘、次生林、果园、公园等有树木的较为开阔的地区,常呈小群活动,频繁地在开阔地和森林的上空成圈飞翔,有时也在河流等水面的上空飞翔。食物主要是蚊、蛾等各种飞行性昆虫,并且也能在飞行时捕食,但它们在空中飞翔的时间明显地较其他雨燕为少,捕食行为也和其他雨燕不太相同。它不是在空中不停地飞翔觅食,而是经常停息在树冠的顶枝上,当有昆虫等食物在附近空间出现时,再起飞捕捉。由于它的身体较大,翅膀很长,在空中总是像镰刀一样向两侧分开,就如同一架小型的飞机,时而低空飞翔,时而腾空而起。晚上多成群栖息在一起,有时也单个分别栖息。

  繁殖期为3—6月,营巢于森林之中,它的巢极为细小而精巧,直径一般仅有2.5—5厘米,形状为杯状或袋状,主要由碎树皮、细小羽毛和涎液等胶结而成,结构甚为紧密和结实,并牢牢地固定在树枝上。巢的颜色为黑色,带有少许灰色和污白色斑点,外表和树枝颜色甚为相似,从下面看好像树枝上突出的小包。每窝仅产1枚卵,颜色为淡灰色或灰白色,有时沾有蓝色,形状为长卵圆形。它的雏鸟为晚成性,需要亲鸟的精心饲喂才能长大。

  灰喉针尾雨燕也是小型鸟类,体长18一19厘米,体重95克左右。额部、头顶、头侧、后颈、翅膀、尾上覆羽和尾羽为黑色而具蓝色的金属光泽,枕部缀有烟灰色。肩部、背部和腰部为褐灰色,在背部形成一个不明显的马鞍形灰褐色斑。翅膀狭长。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为淡褐色,三级飞羽为白色,在飞翔时呈现为明显的长椭圆形翼斑。颏部、喉部为烟灰色,前颈、胸部、腹部、两胁、腋羽和翼下覆羽均为暗褐色,肛周和尾下覆羽为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跗跖和趾为红褐色,爪黄褐色而透明。有趣的是,它的尾羽羽轴长,形成针状。

  灰喉针尾雨燕在分布于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泰国、马来西亚、中南半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我国仅分布于海南乐东等地,为夏候鸟,或许在云南西南部和西藏南部也可能有分布。

  灰喉针尾雨燕主要栖息于海岸、海岛和山地森林地带。常在开阔地区和森林的上空飞翔。飞行的速度很快。主要在空中捕捉飞行性昆虫为食。

  繁殖期在2一3月间。营巢于岩石洞穴和树洞中。巢由苔藓构成,并用涎液将其紧紧地粘结在一起。每窝产卵3枚。

作者:李湘涛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