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尾鹃鸠体长37一38厘米,体重160—230克。体色与其他鸠鸽类的绿色或灰色不同,雄鸟的前额、眼先、颊部、颏部和喉部均为皮黄色,微沾紫色,头顶、后颈和颈侧为绿紫色而具金属光泽。上体的其他部分为黑褐色,密被以棕栗色的细横斑。上胸部为红铜色,具有绿色的光泽,下胸部较为浅淡。腹部为棕白色,尾下覆羽棕色。雌鸟和雄鸟羽色相似,但上体的光泽较少,头顶与胸部具有黑褐色的细横斑。虹膜蓝色,外圈为粉红色,嘴黑色,跗跖和趾暗紫红色,爪角褐色。尾羽较鸽类为长。

斑尾鹃鸠在国外分布于克什米尔、印度东北部、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共分化为3个亚种,我国有2个亚种,华南亚种分布于福建、广东和海南,偶见于上海;西南亚种分布于四川和云南。
斑尾鹃鸠为留鸟,栖息于山地森林中,冬季也常出现于低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耕地和农田。通常成对活动,偶尔单只,很少成群活动。行动从容,遇到危险时总要停留片刻才起飞。叫声低沉。主要以榕树的果实和其他植物的浆果、种子、草子等为食,有时也吃稻谷等农作物。
繁殖期为5一8月,成对营巢于茂密的森林中,有时也在竹林中营巢。通常置巢于树枝上或竹枝上。巢甚简陋,主要由枯枝和草构成。每窝产卵一枚。偶尔2枚,卵的大小为30一38×20一28毫米。
棕头鹃鸠又叫小鹃鸠,体形比斑尾鹃鸠小,体长32厘米。雄鸟头顶和头侧为栗棕色,上背及两肩的棕色稍淡,具少量黑褐色细横斑,并且具有金属绿色光泽。下背、腰部及尾上覆羽暗褐色,尾上覆羽还缀有锈红色。中央尾羽为棕红褐色,没有斑,外侧尾羽为栗棕色而具有黑色次端斑,与斑尾鹃鸠不同,没有灰色。翅膀大都为暗褐色。颏部、喉部近白色,其余下体为棕黄色,胸部还具有宽的白色羽缘,形成显著的白斑。胸侧则杂有黑色的横斑,尾下覆羽为深棕红色。雌鸟的羽色和雄鸟相似,但上背没有金属绿色光泽,胸部杂有较多的黑色。虹膜为珠灰色,嘴角褐色。脚和趾暗紫褐色,爪角褐色。
棕头鹃鸠在国外分布于缅甸、泰国、老挝、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共分化为8个亚种,我国仅有云南亚种,分布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
棕头鹃鸠为留鸟,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中,有时也出现于林缘和山脚平原。常成群活动。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和嫩芽为食。
繁殖期为4一7月。常成对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林中树上枝杈间或灌丛与竹丛间。巢主要由细枝和苔藓等构成。每窝通常产卵1枚。卵的颜色为淡皮黄色,大小为29×21毫米。
乌鹃鸠又叫褐鹃鸠、栗褐鹃鸠,体形比棕头鹃鸠大,体长38一40厘米。头部、颈侧和后颈为肉桂赤褐色或栗褐色,微杂黑色的细纹,额部、眼周和喉部的羽色较淡,头顶和枕部近黑色,具紫红色的光泽。背部、翅膀和尾羽为暗栗褐色,上背和翅膀具有绿紫色金属光泽。尾羽甚长,颜色与背部相同,外侧两对尾羽的基部为锈褐色,并具有不明显的黑色横斑,但也没有灰色,与斑尾鹃鸠不同。下体为锈褐色或肉桂褐色,具不甚明显的黑褐色细纹。颏部、喉部较淡而无斑。两胁和腹部较暗。虹膜蓝色,嘴褐色,基部红色,脚红色。
乌鹃鸠在国外分布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等地,共分化为10个亚种,我国仅有台湾亚种,台湾的兰屿。
乌鹃鸠为留鸟,栖息于浓密的常绿阔叶林中。常呈2一3只的小群活动,很少结成大群。性情羞怯而胆小,飞翔时翅膀振动的声音很大。主要以草莓、面包果等各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
繁殖期为4一7月。成对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森林中茂密的树枝上。巢呈盘状,主要由细的枯枝构成,每窝产卵一枚。卵的颜色为暗奶油色,大小为23×19毫米。
作者:李湘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