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貂也叫岩貂、扫雪,体形比紫貂稍大,也属于较大型的貂类,体长为43—54厘米,体重为1.6—3千克,最大的超过3千克。它的尾巴的长度大约为体长的一半,尾巴上的毛非常蓬松,形状好似一把扫帚,当它在雪地上行走或奔跑时,就仿佛在扫雪一般,因而有人又叫它“扫雪”。体毛为灰褐色或淡棕色,喉部、胸部有一个鲜明的纯白色“V”形斑纹或茧黄色斑点,向后分叉,是它区别于其他貂类的主要特征。
石貂分布于山西、河北、内蒙古、四川、宁夏、陕西、甘肃、青海、云南、新疆、西藏等地。在国外,还见于欧洲西部,克里米亚,高加索,小亚细亚,伊朗,阿富汗,中亚,阿尔泰,蒙古等地。
石貂喜欢生活在多岩石的山林环境、草原和黄土高原的沟谷等地。在黄土高原的无林岩坡上,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形成分割的深渠长沟,长沟的两岸又形成扩张比较强烈的陡岩斜壁,雨水在壁顶聚集,经过泄漏形成一些类似“喀斯特”地貌的溶洞式洞穴,大多呈串珠状,恰好被石貂所利用作为巢穴。它是一种夜行性动物,通常白天躲藏在洞穴中睡觉,夜间外出活动,尤其是早晨和黄昏活动最为频繁。它的视觉和听觉都很敏锐,行动迅捷,善于攀缘,但在平地上奔跑的速度较慢,跑动中常赋之以纵跳。食性很广,通常捕食鼠类、小鸟、野兔、旱獭,也吃两栖动物和小型爬行动物,有时也采食野果等植物性食物。
石貂是季节性发情的动物,性器官的发育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周期变化。每年7月,雄兽的睾丸已经充分发育,并且有弹性,雌兽的外阴部出现肿胀,这时它们彼此发出求偶叫声,为一长一短的“哇喔,咯……”,短音声高而响亮,长音为由高而低并且微具颤音的喉鸣声,然后互相舔头部和阴部。8月份发情交配结束,雌兽的妊娠期为8个月左右,翌年的3—4月产仔,每胎产2—6仔。
石貂的毛皮质量次于紫貂,优于黄喉貂,但皮张幅度比紫貂大,坚韧柔软,绒毛细密,色调素淡美观,所以也可以制成高档的裘皮,是一种有潜力的经济资源。
作者:李湘涛文章来源:北京科普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