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尾狐猴又叫节尾狐猴,它的头小,额低,耳大,两耳都长有很多茸毛,头部两侧也是长毛丛生,吻部长而突出,下门齿呈梳状,使得整个颜面看上去宛如狐狸,所以被称为狐猴。但它的身体却更像猴类,体长约为30—45厘米,尾长为40—50厘米,体重约2千克左右。身体背部的毛呈浅灰褐色,腹部为灰白色。额部、耳背和颊部为白色,与黑色的吻部和眼圈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色彩,十分有趣。特别是那条具有11—12个黑白相间圆环的长尾,是其独一无二的特征,极易与其他狐猴区别开来。
环尾狐猴仅产于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南部,栖息于较干旱的疏林岩石地带。由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海岸的群山遮挡住了自印度洋潮湿的海风,林中的植物有的枝干很粗,有的叶子很小,或者长满了一排排的刺,以适应干旱的气候。在环尾狐猴栖息的区域往往会有水源存在,使附近形成丰富的植物群落,被称为“森林走廊”。它属于昼行性动物,并且是唯一一种在白天活动的狐猴。性情温和,平时喜欢团聚在一起成群活动,相互用梳子一样的下门齿和钩状的爪来理毛、修饰,或在树上玩耍、觅食,有时也在地上游荡,还经常表现出种种惊险的动作。它能在大树横生的枝干上直立行走,因为它的后肢比前肢长,所以直立行走时与人类走路的姿态很相似。在它的掌心和脚底还生有长毛,增加了摩擦力,即使在光滑的岩石上行走或跳跃也不至于滑倒。当从大树之间跳跃时,可以用长度几乎等于身体的蓬松长尾调节身体平衡,一跃竟达9米开外,并且总是用后足先抓握树干。因为它的短短的,卷曲的爪子无法抓住树干,下树的时候总是头朝上,倒退着下来。活动的时候,其美丽的环尾经常高高地翘起,好像一面黑白条纹组成的旗子,显得非常醒目,即使在较远的地方也能发现,这是环尾狐猴在高草丛中或树林中漫游时彼此保持联系的信号。尾巴还在空气中散发着气味,每种气味都像人的指纹一样易于区别,显示着其所有者在群体中的不同地位,所以断了尾巴的个体将在种群中处于非常不利的状态。尾巴还用来划定种群的领域,这种气味则主要是由上臂内侧及肛门处的角质化斑粒状腺体分泌的,群体中的成员不断检查那种代表边界的气味,并将自己的气味溶于其中。
每天当太阳升到一定高度的时候,环尾狐猴就摊开四肢,正面朝着太阳,使温暖的阳光洒满胸部、腹部、两臂和大腿,以驱赶夜里的寒气,因此人们把它称作“太阳崇拜者”。在环尾狐猴的社会中,由雌兽负责指挥行动,雌兽和幼仔还享有优先生存的特权,这可能是在该地没有大型的食肉动物,不需要依靠强壮的雄兽来保护群体的缘故。它以树叶、花、果实,以及昆虫等为食,一般树叶约占总食物量的34%,果实占47%,花占7%。在树上啃食嫩芽时,常用后肢第二趾的钩爪抓住树枝,并用大趾与其他趾相对,握住树枝,使身体倒悬,同时伸直尾巴与身体成直角,用前肢的“手”捧着嫩芽,倒转脑袋大嚼,或者坐在地上,两手捧食,用臼齿撕咬。环尾狐猴每天要花上3—4个小时在地面上采食落果等,还要到固定的水源去喝水,也经常舔食草上的露水,但从不远离树林。在饮水的时候,雄兽必须让雌兽和幼仔先喝完水,否则就会被雌兽赶走。
发情交配多发生在11—12月,此时为了争夺雌兽,雄兽之间不仅常常会发生互相抓咬的现象,而且在上胸部和前臂内侧等处的腺体还能分泌出刺鼻的臭气,每当争斗激烈进行的时候,便用长毛蓬松的大尾巴在腺体处用力摩擦,使其发出更加浓烈的气味来薰赶对方,展开一场雄兽之间的“臭气战争”,胜利者即与雌兽交配。雌兽孕期约5个月,一般每胎产1—2仔,偶有3仔。幼仔产出时体裸无毛,长毛以后雌兽就背着或抱着幼仔一起生活。幼仔半岁后即可独立生活,2—3岁性成熟。寿命约为18年。
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环尾狐猴被列入附录II。为了保护马达加斯加岛上的这些珍贵特产动物,有关方面开展了对环尾狐猴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基础资料,人工饲养环尾狐猴也取得了成功,繁殖了数量可观的后代,并计划将它们送到自然保护区,恢复和扩大野生种群。
作者:李湘涛 文章来源:北京科普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