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博物馆的甲骨文面条、河北博物院的“长信宫灯”板面、湖南省博物馆的皿方罍慕斯蛋糕……越来越多博物馆尝试将文物融入美食,创新文旅融合的新场域。通过这样的创新,游客们不仅有了“把文物吃进肚子里”的新奇体验,博物馆也借着味觉这个独特媒介,让原本专业严肃的历史文化,变得可看、可尝、可触摸。
文物美食的走红,恰恰满足了游客在博物馆中的实际需求。大型博物馆馆藏丰富,一场深度参观往往要耗费数小时,不少游客难免会感到饥肠辘辘。此前,博物馆内的简餐不仅口味单一,价格还偏高;若选择出馆觅食,又得重新安检,甚至还要再次购票。这样的两难处境,大大拉低了观展体验。而融入文物元素的特色餐饮,很好地化解了这个难题。四川博物院3元起售的川味小碗菜、安徽博物院不足30元的两荤两素套餐,在保持平价亲民的同时,让游客无需为就餐耗费额外精力,轻松实现“逛展不停歇、能量及时补”,用最直接的便捷服务提升观展舒适度。
文物入馔为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开辟了一种更生动的叙事方式。过去,文物多以玻璃展柜为界,通过文字说明和讲解实现单向传播,难免让年轻人觉得疏离。而甲骨文面条“拿墨鱼汁书写”的创意呈现、长信宫灯板面“用鸡蛋做造型”的趣味设计,将抽象的历史符号转化为可触摸、可品尝的实体,让文化传播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体验”。游客在拍照分享美食的过程中,自然会主动了解甲骨文的演变、长信宫灯的历史价值。“以食引客,以展留客”,既贴合了年轻人爱分享、爱打卡的社交习惯,也让文物故事顺着社交平台,自然而然实现了高效传播。
这种创新也打破了博物馆的“高冷”范儿,推动博物馆深度融入大众日常生活。餐具设计融入当地文化元素、就餐环境营造历史氛围,让游客在味蕾享受中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就连原本不打算观展的周边居民,也因为这些特色美食常来博物馆,还会顺便逛展,成了博物馆的新受众。“烟火气”与“文化味”的兼顾,让博物馆从“偶尔光顾的景点”变为“融入日常的文化空间”,升级为“可观、可尝、可感”的综合体验空间。
当然,文物美食的探索仍需坚守“文化优先”的底线,平衡体验创新与文化内核。博物馆既要杜绝低俗化、同质化,也要确保餐饮服务与核心展览环境相得益彰、互不干扰。这种新的尝试也再次为从业者提供启示:文化传播不必拘泥于传统形式,以人为本的细节创新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方 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