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 安徽黄山推动民宿与乡村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 民宿扎根乡村肌理

黟县塔川国家森林公园内,乌桕桕文创美学空间民宿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打卡。 孙 敏摄

黟县阿琳娜花园民宿门前,民宿主理人阿明(左)和女儿阿琳娜在打太极。 阿琳娜花园民宿供图

黄山区群山环抱之间的黄山云上民宿。 黄山云上民宿供图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民宿作为惠民生、促消费的产业,兼具经济拉动力和民生温度。
近年来,一些地方推动民宿与乡村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让民宿扎根乡村肌理、融入当地生活,成为激活乡村活力的新动能。民宿产业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好经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近日,记者前往安徽黄山进行了采访。
深耕乡村——
汲取当地文化养分
晚上7点半,伴随一阵鼓声,一场特别的文艺汇演活动在黟县石亭村活动中心拉开帷幕。
特别在哪儿?来看节目单:有村民与民宿管家带来的双人黄梅戏小调,有村民的群舞《万泉河水清又清》,还有来自上海游客的合唱《上海谣》、诗朗诵《我爱这片土地》……活动中心里,温馨与愉悦悄然流淌。
因何有这场活动?“这次来的是一群因爱好歌唱而聚的上海游客,村民们日常也有各类表演,双方一拍即合。”活动发起人拾庭画驿民宿主理人黄智勇说。
上海游客凌凌,已经是三个月里第三次来到拾庭画驿民宿,“就是觉得好,没玩够,还想来。”
一家民宿有何魅力,让满世界到处旅游的人停下了脚步、来了又来?
做得好,源于定位准确,这得先从需求侧说起。
这些年,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日益高涨,推动了民宿功能的转变。民宿业正从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向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与美学需求”演进。民宿不再只是“睡一觉的地方”,而是集住宿、美学体验、社交、文化研学于一体的复合空间。
切准了消费心理,如何提供恰当的民宿产品?
“让民宿长到村子里。”黄智勇在实践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
黟县拥有包括西递村、宏村在内的46个中国传统村落,被誉为“世外桃源、画里乡村”,是徽文化发祥地之一,以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和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闻名。
2012年,在外创业回乡的黄智勇准备在黟县开家民宿,却没有选择在更负盛名的西递村、宏村选址。“跑了些地方,一眼被石亭村这处徽派庭院吸引。”在黄智勇心里,每一栋徽派古民居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
“徽文化底蕴深厚,不只是建筑之美,更有戏曲工艺之美。希望通过民宿这个载体,让更多游客领略到徽文化之美。”黄智勇相信,只有将民宿深深扎根到村子里,汲取当地文化养分,才能走得长久。
方向清晰,但这条路可不好走。从2012年到2018年,黄智勇花了6年时间厘清古民居产权,进行改造升级。
徽派建筑之美与现代生活习惯如何平衡?传统徽派古民居高墙深院,存在采光不好、通风不畅等问题。“我们保留了青砖黛瓦、马头墙等外立面,在不影响居住体验前提下,保留了天井‘四水归堂’、雕梁画栋等设计。同时借鉴江南园林通过建筑和植物打造明亮雅致氛围的巧妙布局,让公共空间既富有意趣,也适合休闲娱乐。”黄智勇介绍。
空间改造上下了功夫,文娱体验也马虎不得。除了在硬件上配备茶室、歌厅、古风化妆室等,黄智勇还定期邀请黄山徽剧院来民宿表演。
最近,徽州鱼灯火了。拾庭画驿没有急着赶潮流,而是沉下心研究木雕、壁画,从中发掘出徽州彩灯丰富的展现形式。“你看,这不仅有鱼灯,还有龙灯、凤灯、麒麟灯等,这就是古时候人们的生活方式。”黄智勇指着手机里从古代木雕上拓下来的画说。他接下来打算成立一个彩灯工作室,既带动村里有手艺的村民参与进来,也让游客近距离体验徽派工艺之美。
差异探索——
精准定位细分客群
如今,黄山拥有各类民宿超3200家,涌现10多个民宿集群。
黄山做对了什么?“不做同质化竞争,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这是不少黄山民宿主理人的共识。
知易行难。差异化从何而来?
“清醒”。这份清醒,既有对黄山自然、人文资源禀赋的深刻认知,也有对“人”的深入洞察。
在精神文化需要澎湃的今天,经营一家民宿少不了人文经济学的视角。一家民宿,是民宿主理人美学品位的浓缩与折射,更容易吸引具有同类特质和爱好的游客。关键是要发挥独特供给优势,精准定位细分客群。
黄山云上民宿主理人程新凤是旅游美食爱好者,重视产品细节、服务品质。“我们的定位是精品度假民宿,致力于为客户提供舒适的空间、健康的饮食。”程新凤说。
黄山云上民宿在黄山区汤口镇,于万亩竹林环抱的山谷中打造“躺在床上看美景”的空间,每间房配备独立阳台,错落布局如钢琴黑键,提供高品质的床品及洗漱用品。
住得舒适,也要吃得健康。程新凤在民宿周围开辟了菜园种菜养鸡养鱼,也会根据季节不同收购些附近村民的茶叶、蜂蜜、笋干。“都是我自己觉得好的产品,拿来与顾客分享,没想到大家也很喜欢,从民宿离开还会通过微信来我这里订农产品。”程新凤说。
85后返乡创业青年孙敏,将客群锁定在18—40岁的游客。切中当代青年群体对于“出片”的需求,孙敏将民宿选在黟县塔川国家森林公园内,取名“乌桕桕文创美学空间”,让游客在客房推窗即可看见远处的稻田与乌桕树。
光选址好还不够,塔川秋色绝佳,其他三季怎么办?在建筑空间上想办法。无论是挑高设计、回廊结构、大落地窗,还是一桌一椅,室外的秋千、竹排,孙敏一点点琢磨,让民宿的每一角都符合青年群体审美。他有一个目标,“要让每一个来住宿的顾客,都能拍出9张满意的照片,正好是个朋友圈九宫格。”
“运营前置,根据市场需求倒推产品供给。”孙敏在民宿一楼开辟了咖啡、餐饮、读书等功能空间,配售黄山各类文创,也会按时令推出围炉煮茶、亲子研学等活动。孙敏希望,未来客房收入只占1/3,其他二次消费能占到2/3。
在黄山的民宿中,阿琳娜花园稍显不同。民宿主理人是一对从外地来的跨国夫妻,男主人阿明来自奥地利,女主人黄琼来自广东深圳,他们的女儿阿琳娜今年7岁。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阿琳娜时常出镜分享在黄山的生活日常。
“这两年入境免签政策放开,外籍游客多了起来,这恰是我们的机会。我们感到有责任也有必要促进跨国交流,为外籍游客了解黄山搭建桥梁。”黄琼说,外籍游客对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也更愿意参与进来,而不仅仅是欣赏风景。目前,阿琳娜花园将黄山徒步、太极作为切入点。每天清晨,黄琼都会邀请住店游客跟着阿琳娜一起打太极。
抱团发展——
资源共享提升能级
一家民宿从前期规划到开业运营,会遇到不少现实问题。
闲置农房怎么用?合同怎么签?难题摆在面前。
“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注册公司、组建合作社、村民入股、依法收回闲置宅基地房屋等方式整村连片开发民宿”“鼓励城镇居民通过租赁产权明晰的闲置宅基地房屋、合作经营方式开展民宿经营”“支持农户和返乡人员开发利用自有房屋经营民宿”……2024年5月1日,《黄山市民宿促进和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明确提出支持通过多种模式依法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
“黄山的民宿有不少分布在乡村,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把钥匙。经营民宿的人中,不仅有本地人,也有许多外乡人,他们带着各自的资源、眼光、审美搅动了一池春水,推动了黄山民宿产业的发展。”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乡村旅游科负责人汪为之表示,为了让外乡人无后顾之忧,安下心来做经营,黄山各地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去年,全市以立法形式出台民宿促进和管理条例,无论是土地政策,还是金融支持,抑或是证照办理,都做了明确规定,真正让大家吃下了定心丸。
民宿开起来了,专业服务人才从哪来?
可别小瞧了民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与酒店相比,单个民宿规模不大,但提供的服务却不少,前台接待、客房保洁、餐饮服务,还有各个民宿个性化搭载的文娱体验类活动,这背后都离不开“人”这一关键要素。
早在2022年,民宿管家就已成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新职业。汪为之介绍,黄山支持黄山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民宿相关学院,专门培育管理运营人才。同时,持续举办市县两级民宿管家培训班,累计335人获人社部门认证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面向未来,黄山市徽州民宿协会秘书长肖红霞认为“还是要抱团发展”。肖红霞扎根文旅产业30多年,也经营着一家城市民宿“黎阳观厅”。她认为,黄山民宿的发展,与许多民宿主理人的努力分不开,他们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做了多元化差异探索,带动各地形成“民宿+”复合产业集群。
“这还不够。”肖红霞分析,民宿承载游客的能力有限,但单体投入不少,尤其是徽州古民居改造本身花费巨大,后期运营维护更需持续投入,这对于民宿从业者来说是道坎。就比如,拾庭画驿正在探索的徽剧、彩灯等项目,对于单个民宿来说压力还是很大的。
“如果能够抱团发展、资源共享,形成生态圈,整个产业都会更健康。”肖红霞建议,可以民宿集群的形式,加大与外部资源的共创,例如与全国性旅行社、康养机构、亲子平台等合作,将多个民宿组成产品包,共同开发旅游产品和线路,黄山民宿的服务能级将再次跃升。
去年12月,《黄山市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发布,将民宿集聚化发展平台搭建纳入奖补范畴。“从实践出发,全流程系统性开展市场验证、产品共创、业态组合、运营迭代,我们始终在路上。”汪为之说。(本报记者 罗珊珊 徐 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