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热点推荐 >  正文

从“将就”到“讲究”:一个村庄的“美”字经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时间:2025-11-24 14:54:25

字号

晨光漫过枇杷林梢,晃桥村在薄雾中醒来。


青瓦白墙的民宿庭院内,太极爱好者们的身影在晨光中舒缓起落,为这个康养旅游村平添了一份动静相宜的韵律之美。


活动室内,孩子们的欢笑声伴着研学导师的讲解此起彼伏。


来自四川省网联会的文旅美食博主杨雨桐端起一杯用当地枇杷调制的特饮,望着远山青翠感慨:“以前总觉得乡村振兴很遥远,现在明白了——它就是让每一个普通日子,都过得像诗。”


晃桥村风景。.jpg


晃桥村风景。米易县草场乡晃桥村委会供图


山水为纸:基础设施的审美重塑


谁也想不到,位于攀枝花米易县的这个白墙青瓦、步步皆景的村落,几年前还在为灌溉用水发愁。


五五堰维修整治项目的通水,让3000亩果园告别了“看天吃饭”。但晃桥村的智慧在于,他们没有止步于解决生产用水——4.5公里输水管道在设计师笔下,化作蜿蜒的景观水系;110座检修井盖上,镌刻着彝族传统纹样。


“我们要让每处基础设施都成为风景。”村党总支书记赵云洪说。这条滋养着3000亩果园的水脉,如今也滋养着乡村旅游:枇杷林间的产业道路成了观光步道,蓄水池倒映着蓝天白云,成为游客最爱的取景地。


产业为墨:从“卖果实”到“卖时光”


六月枇杷黄,晃桥村却不再满足于只卖鲜果。


在共富工坊里,彝家姑娘将金黄的枇杷熬制成琥珀色的果酱,包装上手绘的彝族太阳历图案,让每瓶果酱都成为文化伴手礼。


根雕艺术馆内,废弃的果树根须在匠人手中获得新生,化作一件件艺术品。“过去游客来了摘完枇杷就走,现在他们要住下来,体验从采摘到制作的全过程。”民宿老板沈鸿说。


他的民宿总洋溢着过日子的热闹劲儿:天刚亮,客人们就在院子里活动筋骨,迎接新的一天;晌午过后,大家爱泡在书院茶咖里,抿一口乡村新茶,悠闲得不想动弹;等天一黑,所有人都爱凑在暖融融的火堆旁,听彝族老爷爷讲那些山里流传了千百年的故事。


这种“全时、全龄、全域”的康养体验,让晃桥村实现了从“季节经济”到“全年经济”的跨越。数据显示,即使在传统淡季,精品民宿入住率仍保持在60%以上。


晃桥村一角。.jpg


晃桥村一角。米易县草场乡晃桥村委会供图


文化为魂:旧传统与新生活的对话


乡村振兴,最难的是人的改变。


晃桥村巧妙地将彝族文化元素融入日常:乡味食坊里,彝家腊肉与现代烹饪技法相遇;幸福广场上,传统壁画与网红打卡墙相映成趣;共富工坊中,老手艺人带着年轻人复刻民族技艺。


最让人惊喜的是“七个好”评比带来的变化。村民李乐学家登上了“红榜”,他指着自家小院不无自豪:“现在大家都比着谁家院子更美,连孩子都知道要把农具摆放整齐。”


这种对美的追求,正悄然转化为发展的底气。陈文权、王勇国、陈静等一批美好家庭的挂牌,让争先创优成了新风尚。许多村民主动学习插花、茶艺,甚至能用简单英语与外国游客交流。从“将就”到“讲究”,晃桥人用双手重新定义了美好生活。


未来可期:和美乡村的无限可能


黄昏时分,枇杷林镀上金色。研学团的孩子们在导师带领下,用刚采摘的植物制作标本。


乐山市市中区来的李福碧和她的家人朋友已经是第五次到晃桥隐山书院度假,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乡。“这哪里是来做客,分明是回家。”她笑着说。


西南大学四川校友会会长邓华和副会长候智龙以及西大校友们今年夏天来到晃桥,对晃桥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赞不绝口,现在他们已把晃桥作为四川第一个校友驿站!


晃桥村的故事,恰如那些在匠人手中获得新生的根雕——曾经的边陲彝村,如今已成为镶嵌在川西南青山绿水间的一件艺术品。它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的振兴,更是一场关于美的启蒙。


当村庄学会用审美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每一寸土地都会焕发出动人的光彩。(人民网 薛育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