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公益动态 >  正文

让迁徙之路洒满羽翼的光影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间:2025-11-20 17:37:46

字号

原标题 | 中国检察机关的候鸟保护实践 让迁徙之路洒满羽翼的光影


上海市崇明区检察院办案.png


  上海市崇明区检察院办案人员通过无人机查看防鸟网(线)架设情况。  受访者供图


  今年7月,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边会上,上海市检察机关的案例“迁徙无国界,守护无边界——世界自然遗产地‘人鸟之争’法治化解题的中国样本”入围2025“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之卓越之星十大案例。


  9月24日至25日,2025全球滨海论坛在江苏盐城举办,中外专家围绕“全球协同:守护亚洲候鸟迁飞通道”深入研讨,进一步凝聚候鸟保护的共识与合力。


  从国内个案办理到国际经验分享,从化解“人鸟之争”到提供全球治理样本,中国检察机关的候鸟保护实践还在持续。


  一个难解的“人鸟矛盾”


  霜叶醉,雁南归。秋风裹着凉意拂过江面时,千万只候鸟已张开翅膀,循着祖辈的迁徙航线穿越山河,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歇脚续航。


  我国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候鸟跨境迁徙的重要通道。然而,近年来,一张张“防鸟网”却让候鸟迁徙路亮起“红灯”。如今,中国检察公益诉讼用“线上+线下”的立体治理模式,为候鸟扫清障碍。近日,笔者走进上海检察机关,探寻这场用法治力量为候鸟护航的生动实践。


  沙鸥翔集,芦苇苍苍。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域开阔、植被丰茂,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越冬驿站。2024年7月,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然而,这片候鸟乐园的周边,却暗藏危机。崇明东滩养殖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近年来,农户自行架设网线防鸟,导致野生鸟类伤亡的事件时有发生。这种防护工具隐蔽性很强,一旦鸟类误触,极易被割伤甚至缠住困死。


  2024年7月,在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导下,上海市检察院将这一公益诉讼案件线索交由崇明区检察院办理。保护区周边范围广、农户散,办案人员借助卫星遥感技术精准找到第一个排查点。“我们也是没办法啊!”崇明某河蟹养殖基地工作人员解释,“白鹭一晚上就能吃掉一大片蟹苗,损失太大了!”


  “办生态公益诉讼案,最终是要解决治理的根本问题。”崇明区检察院检察长潘春伟的话,道出了办案方向,“要护住候鸟,先得帮农户守住生计,他们的诉求同样要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


  一条生态保护与民生利益的平衡之路


  如何在生态保护与民生利益之间达到平衡?“其实如果防鸟网线架设得当,鸟即使撞上去也能轻松挣脱。”崇明区检察院公益检察室主任程竹松解释道。


  可我国尚无防鸟网线生产标准和使用规范,农户只能“凭经验”架设。要破解这一困局,就得先探索出一套科学的标准体系。今年2月,崇明区检察院召开研讨会,邀请各界专家为“护农”与“护鸟”出谋划策,并委托相关专家起草了《上海市崇明区农林渔业防鸟网线使用指南》。


  为推动标准落地,今年4月,该院召开公开听证会。四份检察建议书很快送达相关行政机关,让“规范防鸟”从纸面落到田间。“架设规范的防鸟线能大大减少水禽对养殖水产品的捕食,相对使用全覆盖的防鸟网成本也低许多,农户如果加强日常巡护,及时对被缠住的鸟儿进行救助,可以把对鸟类的伤害尽可能降低。”上海野鸟会的志愿者姜龙说。


  东临保护区的陈家镇曾有捕鸟的旧俗,如今,用于诱捕候鸟的“鸟哨”成了协助鸟类环志科研的护鸟工具,越来越多人主动加入护鸟队伍。“从‘捕鸟’到‘护鸟’,靠的是刚性法治与柔性引导的结合。”陈家镇党委副书记梁晓华表示。


  共识的凝聚离不开检察机关持续的理念传播。护鸟宣传片在保护区循环播放,宣传册送到乡镇农户手中,检察官们更是跑遍了18个乡镇。“最初农户见我们还带着防备,现在一见面就开始唠家常了。”崇明区检察院三级检察官助理许佩琰笑着回忆。


  更鲜活的实践,藏在东滩湿地公园——这里有上海首个“候鸟食堂”试验区,也是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新业态的缩影。“这片水塘种着谷物、养着水产,供候鸟歇脚觅食,旁边就是观鸟路线和研学基地。”湿地公园工作人员姚蔡楠指向水面上嬉戏的水鸟,语气里满是欣喜。(姜 昕 高 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