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情况反映 >  正文

“毒营养土”背后的监管漏洞必须堵上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25-11-19 16:05:04

字号

近日,澎湃新闻的一则调查报道揭开了“营养土”市场的乱象。一些不法企业将含有重金属的工业污泥、建筑垃圾、电厂灰料等固体废弃物简单加工包装成“营养土”“有机土”,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检测结果显示,多款热销产品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


这些非法加工点多位于县区交界、监管薄弱区域,甚至以“蚯蚓养殖”“土壤改良”等名义规避严格审查。与此同时,电商平台作为主要销售渠道,审核机制严重缺位,使得“毒营养土”凭借低价和刷单行为轻松获取巨大销量。而“营养土”这类产品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消费者难以辨别。为堵住监管漏洞,亟须采取系统性的治理行动。


压实源头责任,健全完善追溯机制。严格落实“谁产废、谁负责”原则,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覆盖工业污泥等危险废物从产生、运输到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追踪系统,切断其非法流转渠道。


完善并升级现有标准体系。推动建立覆盖所有“营养土”产品的安全标准,为重金属等关键安全指标划定明确的数值红线,杜绝“有毒污泥”钻标准漏洞流入市场。


强化协同监管,打破信息孤岛。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应建立常态化联合执法与信息共享机制,对重点区域和电商平台开展专项治理,严厉打击非法加工和销售行为。明确电商平台对特定类别商品的审核责任,倒逼其主动拦截问题产品。


畅通举报渠道,鼓励公众监督。建立便捷的违法举报机制,鼓励行业协会、公众和媒体参与监督,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让非法行为无处藏身。( 作者:游鹏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