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药湖,水波荡漾,芦苇随风摇曳。东方白鹳来了,浅滩上还有白琵鹭。
几年前,同样的地方,还是密密麻麻的养殖网箱和投饵机,湖面被分割成一个个养殖区,增氧机日夜轰鸣,候鸟根本不愿落脚。
从V类、劣V类水质到一湖碧水,从养殖塘到候鸟天堂,药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蜕变,是江西省丰城市践行“两山”理念、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生动样本。
昔日之困:生态疮疤覆碧波
药湖,这片清同治《丰城县志》记载“周迴四十里”的水域,曾是赣中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鄱阳湖流域生态屏障。
然而,随着围湖造田和高密度养殖的兴起,湿地生态持续退化。
2022年,江西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为药湖“诊脉”,遍布湖区的养殖场成为侵蚀湿地的“疮疤”,公园水质长期处于V类或劣V类,完全达不到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的水质要求。
养殖户回忆,湖面上增氧机、投料机轰鸣,生产生活用房杂乱无章,生态平衡被打破。
药湖,在人们的叹息中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破局之策:清退整治启转型
面对生态困境,丰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多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为药湖量身定制整改方案。
2022年4月,丰城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对丰城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进行局部调整的实施意见》,将药湖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的水域滩涂从可养区调整为禁养区,为整治工作扫清了障碍。
清退工作并非一蹴而就。
“我们深入调查养殖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及时解决他们当前的困难,对积极配合的给予补贴。”工作专班的同志介绍。
随后,湖区拆除增氧机、投料机1000余台,拆除生产、生活用房100余处,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公园养殖户与属地乡镇签订了完全退出养殖协议,全面退出承包养殖。
随着养殖活动的停止,一场更深入的生态修复工程在药湖展开。
2025年,省级林业补助专项再添助力,投资200万元的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于9月敲定施工方。涵盖生态岛修建、巡护路铺设、观鸟台建设等关键工程加速推进。此次工程,破除塘埂2.9立方米,建设生态岛2万余平方米,营造浅滩170米,恢复陆域植物852株、湿地植被6.5公顷。一套“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立体净化系统成功构建,成为湿地重生的加速器。
今年3月,农发行江西丰城市支行成功获批2亿元水生态保护与治理贷款,并实现首笔投放6300万元,用于支持江西药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全民共建:共治共享开新篇
药湖的蜕变,也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2024年,江西省第43届“爱鸟周”活动在药湖周边启动,300余名爱鸟人士、媒体记者齐聚湿地。通过摄影大赛、科普讲座等形式传播保护理念,宣传受众超10万人。
“保护湿地不是守着‘金山’受穷,而是要让生态红利惠及更多人。”为了让药湖披绿生金,当地正规划建设湿地科普馆、观鸟平台等设施,推动生态旅游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
2025年9月,丰城市召开药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暨EOD模式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探索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
生态改善的成效,最直观的体现是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作为鄱阳湖流域“洪水调蓄库”“生物基因库”,药湖湿地已记录动物16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26种。2024年药湖湿地成功救护东方白鹳、蛇雕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数十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重现药湖,鸟类种类逐年增加,其中东方白鹳越冬种群数量较去年增长80%。(作者:谢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