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标志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纳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着重强调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我国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根本遵循。
传统工业文明的高碳发展模式导致气候危机、生态退化与资源衰竭,根源在于自然资本廉价化与生态损耗不可逆,其本质是将环境成本外部化,形成不可持续的路径依赖。而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和殖民式掠夺的老路,经由系统性变革重构发展范式,即通过技术变革、制度创新、市场体系的系统性协同,以技术变革重塑生产函数,以制度创新矫正市场失灵,以市场体系优化资源配置,重构“资源—生产—消费—再循环”的绿色发展范式,实现生产力系统的绿色跃迁。
技术变革是全面绿色转型的动力内核
技术变革通过替代效应、增效效应与创造效应形成三位一体的驱动系统,构成绿色转型的底层动力架构。
替代效应重构了能源结构,以可再生能源技术群、储能技术、智能电网替代传统能源体系,推动我国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在2024年达到了28.6%。2024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已达19.8%,计划至2030年这一比重达到25%左右,2035年达到30%以上。我国光伏组件产量已经连续16年位居世界首位,为全球提供了70%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装备。
增效效应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系统性提升,增强了生产效能。截至2023年,我国单位GDP能耗较2012年下降26%,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约60%。
创造效应催生了经济新业态,新能源装备、碳捕集与封存、生态环境监测等新兴产业,与5G、区块链、AI等技术融合,衍生出虚拟电厂、产品碳足迹追踪、智慧环保等30余种新业态,为经济增长注入绿色动能。
制度创新是全面绿色转型的规则保障
我国通过产权制度、价格机制与司法协同三个方面构建了系统性制度框架。
在产权制度方面,2024年国务院颁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确立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4年全年累计成交量1.89亿吨,全年成交额181.14亿元,形成碳价引导高碳产业转型的有效机制。
在价格机制方面,202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自2024年1月1日起实行煤电容量电价机制,对煤电实行两部制电价政策,标志着新型电力系统中体现电力多元价值的价格体系逐步建立,促使高耗能行业产能退出率大幅跃升。同时,生态补偿、资源税等政策工具组合进一步放大了价格政策的效能。
在司法协同方面,2024年全国法院审结环境资源案件21.9万件,同比下降5.4%,环境资源案件判决生态赔偿资金共计96亿元,同比增长87.5%,反映了制度威慑效力的增强。司法手段为各项政策协同落地提供了有效保障。
市场体系是全面绿色转型的实现载体
市场体系作为全面绿色转型的有效实现载体,通过要素流通、产品迭代与资本循环三大核心维度系统性构建绿色经济生态系统。
在要素流通维度,碳市场定价引导资源流动。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近7亿吨,成交额约480亿元人民币。碳价信号倒逼高碳产业加速技术升级与排放约束,通过碳价信号为企业投资低碳技术提供了可预见的回报预期,推动要素向低碳领域流动。
在产品迭代维度,政府主导的能效标识、碳标签制度为市场提供了可量化的绿色价值判断依据。同时,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35%及共享经济规模突破3.8万亿元为代表,市场需求进一步释放。政策与市场形成双向约束,共同推动制造业向资源闭环模式转型。
资本循环维度则形成绿色信贷、绿色债券、ESG基金相协同的融资矩阵。2024年,国内发行绿色债券共计6814.33亿元,托管规模达2.09万亿元,同比增长5.57%,持续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污染防治与低碳技术研发等领域,最终通过三者有机协同实现绿色转型的系统化推进。
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力,其根本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贡献者,正以系统性思维破解西方工业文明的“高碳锁定”悖论,促进发展范式的根本性变革。这场变革不仅重构了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更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
当前全面绿色转型已经展现出显著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国际绿色贸易规则博弈等方面仍存在深层挑战。我们唯有持续深化开放式创新,推动技术、标准和治理体系与全球对接,构建公平包容的绿色转型国际合作机制,才能更好地担当起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责任,最终完成生产力系统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范式跃升。这既是落实党和国家战略部署的必由之路,更彰显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担当。( 作者:黄艺璇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