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公益动态 >  正文

科学志愿者走进大熊猫国家公园,物种调查需借助更多公众力量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23-01-10 12:24:52

字号

科学志愿者在云华村开展入侵植物调查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云华村保护地开展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的那几天,成都平原迎来了少有的好天气。这让民间环保组织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何海燕感到十分惊喜,“天气太给力了,调查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云华村所开展的外来入侵物种调查,是首次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所开展的科学志愿者活动。一直以来,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共青团四川省委、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都在为推动公众参与大熊猫国家公园志愿服务而设计方案。“云华村的调查活动是对科学志愿者参与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有益探索。”何海燕说道。

实际上,这个由蔚来clean·parks项目支持的5天调查活动只是一个开始。调查活动所探索的模式和方法经历沉淀后,都将为目前正在讨论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志愿者管理办法提供重要补充。

一、调查为何选择云华村?


在成都平原和川西北高原的过渡带上,绝大部分土地都覆盖着原始森林。极目远眺,广阔的绿毯镶嵌着丝带一般的河流。在森林与水交映的河滩边,坐落着一座静谧的小山村——云华村。

云华村位于成都市大邑县西北部,西岭雪山的莽莽群山环绕着这座村庄。村庄辖区内的森林覆盖率超过了96%。

大面积森林覆盖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云华村的静谧,然而云华村也是热闹的。这里有95%的区域处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是入口社区。依托雪山景区资源,当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共有农家乐、民宿79家;凭借自然资源优势建设了8个冷水鱼养殖基地。

西岭雪山

冷水鱼养殖场

游客络绎不绝,当地居民也频繁地外出。在通往西岭景区的公路两旁、景区内部、农家乐周边、绵延的河滩边甚至居民小区中,景观美化工程不断拓展,这些频繁的人类活动都为外来入侵物种的进入提供了可能。

选择云华村开展调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里是双旗舰物种区域,不仅分布着大熊猫,还有雪豹,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也相对较高。”何海燕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从2021年开始,山水就在云华村开展了一些社区保护工作。发现这里的城乡融合特点非常明显——离成都市区直线距离90公里,公众进入相对方便。”相比于其他地区而言,云华村的这一特点,除了使它更容易出现外来物种,也使它拥有更多被公众了解的机会。

二、科学志愿者不是生态旅游者 参加调查有“门槛”


科学志愿者的参与是云华村开展外来入侵物种调查项目鲜明的特色。“调查工作必须基于科学,却并非仅靠专业科学家的力量就能完成。”何海燕说道,“外来入侵物种问题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问题,而是与游客、当地社区以及更大的社会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了从广阔天地中的微小角落捕捉外来物种的身影,我们需要借助更多公众的力量。”

为此,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公开发布了志愿者招募令。最终,活动组织方从100余名报名者中筛选出11名科学志愿者。他们分别来自中科院生物所、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甘肃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南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志愿者有的是生态学背景的,有的是植物学背景,也有一些从事动物保护相关的工作。”何海燕介绍。

科学志愿者合影

实际上,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能更有利于调查活动的开展。何海燕说道:“科学志愿者一定不是来开展旅游的,而是需要发挥学科背景和专业技能,参与到当地的保护工作中来的。”

在云华村,调查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针对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科学志愿者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照《四川省外来入侵动植物普查参考图册》,开展样线调查、社区访谈等工作,对大熊猫国家公园云华村片区外来入侵物种情况进行实地摸底。二是深入当地的冷水鱼养殖场,探访以虹鳟为代表的冷水鱼逃逸和野外生存的状况,评估入侵的风险。三是在西岭雪山旅游区面向游客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相关的科普宣传,呼吁更多人关注外来入侵物种问题。

外来冷水鱼养殖场访谈

不同视角、不同想法的相互碰撞与补充,为这次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帮助。在云华村,志愿者通过分组调查植物样线,调查发现并记录到牛膝菊、欧洲千里光、白花鬼针草等入侵植物物种。“它们主要沿着农田、房屋、道路分布。就此次的调查发现越远离人类活动的区域,入侵植物出现的频率相对来说较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胡千顺表示,“这些调查发现都为后续外来物种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资料。”

粗毛牛膝菊。文楚君摄

植物调查

三、吸引公众参与国家公园建设 完善科学志愿者参与机制|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将科学志愿者活动和国家公园的保护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是对管理机制和建设机制的有益探索。实际上,国家公园体制机制建设的探索,明确要求建立志愿者服务体系,激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自然保护地的生态保护、建设与发展。

在何海燕看来,“社会力量参与到国家公园建设中,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公众走进国家公园,接受科普教育和自然教育,获得生态体验。二是通过参加科学志愿者活动,在国家公园建设中贡献技术、观点或资源等个人力量,助力保护和建设。”

科学志愿者在西岭雪山景区向游客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科普宣传,发现亲子组合及年轻人对此更感兴趣。

而作为社会公益组织,可以组织设计适合更多公众参与的科学志愿者项目。以云华村的调查项目为例,胡千顺总结了很多经验,“开展科学调查活动可以把问题进行拆分。明确哪些步骤需要专业人士,哪些是可以让社会公众参与进来的,而哪些是需要长期在一线的工作人员收集。让不同的参与者贡献不同的力量。”

中国海洋大学学生王怀卿在参加完活动后就表示,希望以后可以有进阶版的志愿活动,让参加过的人继续发挥作用。

国家公园的全民公益性使它可以接纳更广泛的人群。“如何将带有科学性质的调查活动设计得让普通公众更感兴趣,以通俗易懂的内容传递科学性知识,吸引更多社会公众加入到国家公园的保护建设中来,扩大保护力量,这也是后期我们会关注的问题。”何海燕表示,“未来,山水将推出在国家公园开展科学志愿者活动的‘工具包’,包括活动开展的指南、注意事项等内容。”

本文配图均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提供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