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林业 >  正文

如何让林下“生金”?来看普洱答案

来源:普洱发布 时间:2025-07-07 10:45:38

字号

北回归线上的普洱,森林覆盖率高达68.23%,广袤林海构成的“绿色银行”,蕴藏着无尽的生态财富。自2023年启动林业综合改革以来,普洱市以制度创新为驱动,立足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特色之路。2024年,全市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650万亩,产值突破172亿元,较2023年增长56.1亿元,增幅达48%,带动77.56万林农年均增收1.85万元,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微信截图_20250707104629.png


立体开发,让森林资源“活”起来


走进普洱淞茂谷,这里创新采用立体空间仿野生种植模式,构建起层次分明的生态经济系统:上层乔木高耸,稳固森林生态骨架;中层仿野生石斛错落生长,点缀绿意;下层龙血树、白及等药用植物蓬勃生长,阴暗潮湿处的灵芝、菌类作物也“各显神通”。3320亩林下空间的可持续开发,不仅创造了1.28亿元的年产值,还让1000多户农民户均增收4万元。


image.png


淞茂谷的探索不止于种植。依托丰富的林下资源,这里推出集医药观光、养生体验、文化研学于一体的康养旅游项目。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珍稀植物,品尝特色药膳药饮,沉浸式感受“健康生活在普洱”的独特魅力。每年超2万人次的到访量,带来3600余万元旅游收入,让淞茂谷成为普洱生态文旅的标杆。“林业综合改革唤醒了‘沉睡’的山林,我们通过立体开发,让每一寸土地都‘生金长银’。”淞茂谷基地负责人张天朝的感慨,道出了普洱林业改革的生动实践。


IMG_4857[1].JPG


机制创新,让林农“富”起来


景东光福草药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探索出的“公司+合作社+农户”“442”联农带农机制,为林农致富开辟了新路径。公司负责投资、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农户专注种植管理,合作社则承担监督协调职责,实现中药材种植销售“六个统一”。收益分配上,公司、农户、合作社按4︰4︰2的比例分成,极大激发了各方积极性。


图片4.png


这一机制下,1100余亩重楼、黄精等林下中药材基地拔地而起,5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突破2万元。“过去农户单打独斗,技术、市场两头难;现在通过合作社组织起来,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景东光福草药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文发介绍,未来还将推动村集体加入,实现多方共赢,让更多人共享林业改革红利。


图片5.png


数字赋能,让产业发展“强”起来


在思茅区三棵桩村,林业改革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普洱良宝益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集约化运营500亩林地,打造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基地累计投入400万元,发展白及、滇黄精等特色中药材种植,将GAP标准规范化种植与数字化管理相结合,培育出“宝及1号白及优良家系”种苗。


图片

滇黄精。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公司提供技术培训和种苗补贴,农户以林地入股参与分红。如今,三棵桩村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超2000亩,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以前这些山林闲置着,现在公司跟农户租地,我们的收入增加很多,还有专业的团队提供技术指导,我们学到了很多种植技术。”南屏镇三棵桩村村民张云云道出了“林改”给村民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


图片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从“林权分散”到“资源整合”,普洱市的林业综合改革,是生态与经济的“双向奔赴”。当林下空间成为“绿色银行”,当联农带农机制激活乡村振兴活力,当数字技术为产业发展赋能,这片绿水青山正释放出巨大能量。“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普洱的实践证明,林业改革不仅是制度创新,更是关乎生态、富民与未来的深刻变革,为全国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普洱方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