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监测 >  正文

在海上如何开展环境监测,有什么体验?

来源:中国环境网 时间:2022-07-18 10:32:24

字号

作为生态环境部直属单位第一艘专业海洋监测船,“中国环监001”号距离2019年7月16日首航正好三年时间。对生态环保人来说,在陆地上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大家早已轻车熟路,但在海上是如何开展环境监测的?又会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记者跟随着此次出海的监测团队登上了“中国环监001”号一探究竟。


image.png

图为“中国环监001”号 邢飞龙 摄


绕了渤海40圈的“全能型选手”


7月16日中午12点左右,随着最后一根缆绳被解开,“中国环监001”号海洋监测船再次起航,开始了为期12天的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海洋中心)2022年渤海监测夏季综合航次工作。海洋中心船管办副主任王阳告诉记者,“中国环监001”号承担着黄渤海海洋环境监测、调查任务,同时还具备海洋环境监测现场培训、技术交流、科学研究等综合能力,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作战平台之一,是掌握黄渤海海洋环境状况的流动实验室,也是黄渤海突发海洋环境事件的应急指挥船。


据介绍,“中国环监001”号总长49米,型宽9.4米,满载吃水2.5米,总吨位596吨,最大航速13.5节,续航力1500海里,自持力7—10天,定员38人。“虽然我们的船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快的,但它的各项性能更符合我们开展监测工作的实际需要。”王阳告诉记者。


image.png

图为船舱外景 邢飞龙 摄


从2019年7月16日首航以来,“中国环监001”号共组织实施黄渤海环境监测、渤海应急监测等51个航次任务,海上作业230天,航行21082.7海里,共计完成1331余个站位的水样、沉积物样和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分析工作。“这个航行里程相当于绕了渤海近40圈。”王阳说。


在船上的二号湿实验室,有个海洋监测独特的设施——竖井。王阳告诉记者,“这口竖井直通船底,搭建了多通道海水采样管路,能够满足多种物理、化学等走航实时在线监测需求,在船航行的时候,可以通过它来实现海洋环境的实时监测。”


image.png

图为实验室内直通传递的竖井 邢飞龙 摄


“用这套二氧化碳走航设备还能观测到海洋表层的二氧化碳分压情况,这样就能搞清楚这片海域究竟是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还是在释放海水中的二氧化碳,而且这些监测数据可以同步发送到海洋中心的数据库中。”海洋中心高级工程师郑楠是海洋碳监测领域的专家,她在走航式二氧化碳分析系统前向记者解释道。


在“中国环监001”号上,共有一干、两湿三个实验室。干实验室主要承担海洋环境监测中海洋化学多个要素的前处理、分析测试和海洋生物样品的固定、鉴定及沉积物样品的分割处理等;湿实验室主要承担在线监测及走航观测、海底浅地层剖面测量、单波束和多波束水深地形测量、侧扫声呐海底地貌勘测、海洋磁力测量、走航式温盐深和海流断面测量、直读式温盐深剖面仪及采水系统(CTD)采样控制等工作。


不仅如此,在“中国环监001”号上还搭载了CTD、浮游生物、微塑料采样设备、走航式二氧化碳分析系统、箱式采泥器、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ADCP)、多波束、浅地层剖面仪等相关船载监测调查仪器设备,以及先进的卫星通讯网络、视频会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满足海水环境全要素监测采样需求,还可满足物理海洋、海洋地质与地形地貌调查勘测及海洋测绘等学科全天候实时、同步观测和现场科学实验的研究需求。


海上监测“三高”浇不灭工作热情


“其实,在海上搞监测有‘三高’,和在陆地实验室里的区别还是挺大的。”当聊到在海上作业时,海洋中心2022年渤海监测夏季航次首席科学家、研究员王震深有感触:“危险系数要更高。我们出海都会给大家买保险,好多保险公司都不愿意承保,愿意承保的保费高,保额低;痛苦系数高,天天漂在海上,晕船是大多数人都必须要扛过去的,即使晕船,也要坚持着在做实验,实在受不了了就趴在实验室的桌子上休息一下,然后又继续工作;技术要求高,这跟在陆地实验室里做样品分析有很大不同,例如很多监测项目对海水样品体积是有要求的,不能多也不能少,因为船体晃动,所以我们的手要更稳更快,眼睛也要更尖才行。”


“印象最深的一次,我们出海时突然遭遇局部8级阵风,海浪都打到了三楼驾驶室的高度。”王阳回忆道,“我们当时只能紧急下锚稳住船身,忍着天晕地转战风斗浪等风过去。后来从海事AIS系统回看,我们的船在海上拖着锚被风吹出了一道十几公里长的勾型船迹。”


image.png

图为甲板全景 邢飞龙 摄


正当记者在船舱中好奇地四处观望时,船上的广播忽然响起,正在各自忙碌的队员们纷纷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往甲板上跑去,原来是一批监测设备运到了码头上。只见一名船员开动吊机,熟练地将四五个人才能搬动的仪器设备一台台吊到了船上,监测人员则齐心协力将设备搬进了实验室。没过一会儿,满满一车的监测设备就完成了装卸。“由于海面上颠簸比较大,一些对精度要求高的仪器其实是不能放在船上的,”王震告诉记者,因为每次出海监测地任务不同,需要的监测设备也不尽相同,所以除了船上已有的一些必备设备之外,他们还会根据具体任务将其他设备从陆地实验室搬到船上。


顶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考验,海洋中心的监测人员在“中国环监001”号上圆满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监测任务。三年来,“中国环监001”号获取了丰富的黄渤海环境监测数据,为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和突发海洋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数据支持。在监测规范化及新监测技术研发方面,完成了多项标准和设备的海上技术验证工作,首次实现了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研究与监测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及高校间的合作,规范化了监测技术,为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完成了微型实验室法走航营养盐技术验证及监测应用,突破了多项技术难题,真正实现了长时间、高准确度测定,为应对近海富营养化监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不仅如此,目前海洋中心还在船上开展了包含微塑料在内的新污染物方面的监测和研究。


“我们的队伍中有很多人都走过了四大洋,有的还参与过南极和北极的科考,但大家从来没有厌倦过,”在船舱里吃午饭时,王震笑着告诉记者,“很多同志都是连续作战,有的前一天刚结束十几天的航行任务,今天又上船来继续战斗了。”


采访结束后,记者站在码头上看着“中国环监001”号缓缓驶离。在骄阳之下,碧海之上,白色的船身格外醒目。船上的队员们纷纷向岸上挥手致意,他们又一次踏上了征程,只为探索和保护这片生命的“摇篮”。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