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重头戏《彝海结盟》日前杀青。武警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森林支队部分官兵今年6月应邀“触电”,参加了这部电视剧的实景拍摄,再现了当年红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刘伯承与彝人首领小叶丹在彝海之滨歃血为盟、结为兄弟,保证红军顺利通过百里彝区、最终粉碎蒋介石企图将朱毛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阴谋的传奇故事与历史画面。
如今,凉山森林支队官兵和彝族等各族同胞依然面对着一个共同的“敌人”。这个“敌人”,就是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生态安全带来巨大威胁的森林火灾。
森林官兵秉承彝海结盟所凝聚的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精神,密切警政警民关系,用青春、热血和生命保卫大凉山青山绿水,被誉为彝海结盟新传人。
联合防御 共筑安全防线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地处四川省西南部,森林资源丰富,对长江中上游水源涵养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彝族是喜居高山、崇尚“火图腾”的民族,受民族风俗习惯影响,林区内农事、祭祀用火多,森林火灾频发,凉山州也成了有名的“火窝子”,被武警四川森林总队列为第一战区。
对付森林火灾这个共同的敌人,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像当年红军彝海结盟一样,凉山森林支队官兵从知彝史、学彝风、说彝语、唱彝歌、跳彝舞开始,密切与当地群众的感情,深入辖区乡镇、学校、厂矿、村寨开展防火宣传,为9个县11所中小学赠送彝藏汉三语版《中小学生森林防火宣传漫画》,把森林防火变成了群众的自觉行动。
支队与地方政府积极探索深度融合、联防共建的防火新格局,构建工作会商机制、创建信息共享机制、合建“三联”共防机制,积极配合州、市党委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开展计划烧除、防火宣传、清山巡护和重点林区、景区设卡检查以及组织森林防火条例巡回宣讲等防火勤务,逐步扭转了“等火打”的被动局面。
近年来凉山州火灾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与近10年同期平均数相比,森林火灾发生次数下降了86.3%,受害森林面积下降87.5%,支队3次被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国家林业局表彰为“全国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单位”。
警民协同 打造灭火尖刀
灭火作战,也是一场人民战争。支队与地方各种灭火力量积极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以森林部队为主战力量,武警内卫、民兵和地方群众为配属力量的联合作战新路子。
支队每年培训200名地方专业、半专业扑火队员,重点训练他们的单兵综合战术、水泵架设、火场紧急避险能力,并派出干部骨干,为武警内卫、军分区等12家驻军单位和乡镇护林员义务培训专业技能,先后与州、市林业主管部门开展联合灭火演练16次,有效推动了驻地军警民协同灭火作战能力的整体提升。
凉山州境内山势陡峭、峡谷纵深,一般的灭火装备无法适应凉山特殊的作战环境。为提高灭火作战效能,支队转理念、建机制、拓职能,摸索总结出一套“地空立体化”联合作战模式,实现了科学决策快、兵力机动快、投入战斗快、压制火头快、综合保障快的“五快”目标。
2002年组建以来,支队在当地的支持下,取得了2005年五六月木里县重特大森林火灾扑救、2010年“1·31”木里县森林大火扑救、“5·13”西昌大营农场保卫战、2012年“1·27”西昌泸山保卫战、2015年“5·13”石棉县新棉镇跨区增援灭火、2016年“3·19”冕宁县泸沽镇重大森林火灾扑救等许多著名战斗的胜利,先后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森林灭火尖刀支队”“抢险救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武警总部记“集体二等功”。
敢打硬仗 无愧生态劲旅
近年来,凉山州自然灾害频发,无论是火灾、洪灾,还是泥石流、塌方、地震,哪里有危险,哪里有急难险重的任务,哪里就会出现森林官兵赴汤蹈火、奋不顾身的身影。
凉山州委常委、统战部长达久木甲在当副州长时,曾兼任凉山州森林支队党委第一书记和第一政委,和森林官兵一起并肩作战、出生入死,不知打过多少场火,救过多少次灾,他对这支训练有素的部队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和敬意。
“有两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也体现了凉山森林支队是一支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部队。”达久木甲告诉记者,“一件事是2009年,汉源县发生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危及下游数个乡镇百姓的生命安全。危急时刻,省里点名调凉山森林支队执行抢险和爆破任务。凉山森林支队官兵冒着极大危险,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这次救援排险任务。第二件事,2011年泸山4A景区发生森林火灾,当时,凉山森林支队正在邻县担负维稳任务,紧要关头,州委、州政府火速求援,省政府急令刚到维稳一线还未休整的凉山森林支队,星夜兼程赶赴火场。经过两昼夜阻击战,保住了12座千年古刹及景区安全。”
“现在想起来都后怕!如果没有这支英勇善战、敢打敢拼的部队,这两件事都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达久木甲说。
真情大爱 献给第二故乡
凉山州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也是这里的一大敌人。支队组建以来,官兵们就把驻地当故乡,把群众当亲人,主动参与当地经济建设,帮助彝族群众脱贫致富。
支队与昭觉县普诗乡玄生坝村结成了对口帮扶对子。从2010年至今,支队自筹资金30万余元,定做板凳3000条、被褥2000床,挨家挨户发放给村民,引导村民过上文明新生活。支队请来技术人员帮助村民发展优质马铃薯、荞麦、畜牧产业,把这里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无公害肉羊生产基地村。如今,玄生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
每逢新兵下队、老兵退伍和重大节日之际,支队官兵们总是带上各种生活用品和常用药品,前往各地敬老院打扫庭院,为老人巡诊理发聊天,给孤寡老人送来家的温暖。
支队先后与驻地6所中小学签订了捐资助学和警民共建协议。2010年,支队投入20余万元在昭觉县普诗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成立了“森林部队共建共育分校”,建立了“春苗图书室”。
6月18日,支队全体官兵捐款8万余元修建的“警民连心桥”正式开通,结束了川兴镇新农村高中农场地区几代人大人背小孩、大手牵小手涉水渡河的历史,确保了村民出行安全。
支队用真情大爱服务彝区藏乡各族人民,赢得了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支队先后11次被西昌市、凉山州、四川省表彰为拥政爱民先进单位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当年红军彝海结盟,给万里长征胜利增添了最光辉、最传奇的一笔。今天,凉山森林支队官兵用生命与热血守护大凉山,在新长征路上倾情演绎了一幕幕警民融合一家亲的佳话。 (作者: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 刘慎元 通讯员 陈维奇 张永强 范亮/文 程雪力/摄)
(实习编辑:李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