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新闻 >  正文

育英林场:冰天雪地播金种银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时间:2016-07-07 13:32:47

字号

00241daef1f718e8033a14.jpg

林场副书记、场长赵彦力(左一)向检查组汇报蓝莓苗的栽植情况

00241daef1f718e8034715.jpg

 林场副书记、场长赵彦力(左一)与林场书记耿昕(右一)向林业局领导介绍旅游工艺品。

00241daef1f718e8038317.jpg

赵彦力场长(前排右一)陪同林业局领导到预建养殖场地检查指导工作

00241daef1f718e8039918.jpg

林场书记耿昕(右一)在召开产业转型工作会议


在中国林业发展史上,国有林场始终处在生态建设的最前沿,是保护我国林业生态体系和改善生态环境、推动产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黑龙江大兴安岭图强林业局育英林场,在木材停采、林场撤并、产业转型等林区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中,在历史遗留诸多社会矛盾凸显的情况下,摆正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新常态下结合自身实际,多角度寻找生态保护的结合点、产业转型的切入点、职工创业就业的落脚点,精准发力,重点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森林食品业、森林生态旅游等产业。

    如今,育英林场转型创业大户58户,其他从业者148户650余人,种植大棚101栋,野猪、生猪存栏3500余头,人工蓝莓6.6万多株,灵芝菌袋60万袋,黑木耳15万袋,蘑菇5万袋,年创产值4400万元,用数据有力地证明了“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食用菌产业园 产业链促就业

    干部干部,干字当头,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木材停伐后,为了让山场职工有活干,育英林场党总支书记、场长等领导干部带头集资5万元,利用废弃学校的教室、操场修复了15个菌室,搭建4栋钢架大棚种起了黑木耳。

    产业要发展靠自己也借外力,场领导一鼓作气又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大兴安岭永丰商贸公司,兴建了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百联食用菌产业园,建成并投产300平方米的大棚25栋,主要用于栽培黑木耳、灵芝、白灵菇、平菇等10多种食用菌类。园内建有菌包车间、粉料车间、养菌车间、保鲜储藏车间、深加工车间等,形成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特别是菌包车间生产的500万袋菌包,以每包低于市场0.5元价格赊欠给山场工人,可直接入棚或放置林间、空地进入生产阶段。

    在养菌车间,原为木材装车场绞盘机手的李春东和徒弟王喜才告诉记者:“这都是临时活,一年能干六七个月吧,工资每天在80元-130元。”林场党总支书记接着说:“现在全场17户食用菌种植户都到了用人的关键时期,整个工艺过程能安置180多人。看现在这情况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在产业转型上聚焦,在产业升级上发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就是要用科学技术牵动产业发展。”林场场长赵彦力说。

    育英林场多次组织种、养殖大户,先后到牡丹江绥阳等地进行考察,聘请区内专家及技术人员到林场指导,为职工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与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管理学院和牡丹江大学进行校企合作,推广了菌类“液态菌接种”“芽苞叶面喷施”等技术,提高了黑木耳的产量和质量。

    有了好产品,就该卖个好价钱。林场组织相关人员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与网店合作进行销售。职工金落实看准商机,结合大兴安岭纯天然、纯绿色、无污染的绿色品牌,开办了“老潮河土特产实惠店”,在网上销售野生浆果系列、食用菌系列等山产品40余种,深受客户喜爱;广泛发动退休老领导、老职工和亲戚朋友进行推介,使产品卖到了省城及北京等大城市。林场退休职工倪幸福老家在重庆万州,通过他的介绍,今年有1000余公斤的木耳销往他的老家。

00241daef1f718e803fd1a.jpg

九曲十八湾风光

00241daef1f718e8040e1c.jpg

林场女职工在包装黑木耳菌包

00241daef1f718e804161e.jpg

 职工高庆才开生态酒坊,养殖“黑头羊”形成了一定规模

00241daef1f718e8042320.jpg

贾永富和妻子在培育果蔬苗


采摘观光园 果蔬促致富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奇,市场竞争的不二法则,被育英林场昔日的伐木工人诠释得淋漓尽致。

    贾永富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先后从事过林木采伐、营林生产,当过大锯手、下锯手。多年的林区生活让他对当地水果、蔬菜的匮乏有着深切的体会。他想,如果能运用自己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发展种植业,不仅能为当地百姓提供应季蔬菜和水果,还能增加自己的收入。通过考察,他发现草莓在当地特别受欢迎,如果能生产出地产的草莓,一定能卖出好价钱。

    木材停伐后,在林场的支持下,贾永富栽种了2个棚室的草莓。草莓果大、色艳、口感好,最贵时卖到了200元一公斤,年纯收入超过5万元。今年,他又增加了种植品种,水果扩大到10多个品种。现如今,大棚种植的500余株葡萄已挂果,套种的樱桃、盆桃、盆橘等也已开花、挂果,预计7月能全面上市。

    贾永富的“永富农业特色种植采摘观光园”,由最初的2栋温室大棚增加到7栋,成功培育出最北葡萄、草莓等特色水果,年创产值30余万元。时下正值旅游旺季,贾永富的“特色农业种植采摘观光园”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采摘、观光。老贾的采摘园不仅为自己带来了效益,还带动了育英林场12户林区职工发展种植业,产值达200多万元。2015年,他被大兴安岭地区行署、林管局授予“大兴安岭地区全民创业之星”荣誉称号。


        蓝莓园 多品种促增收


    中国最北漠河县城南3公里处,松枝滴翠、碧环绕下,一幢刚刚竣工的欧式木屋掩映其中。育英林场场长赵彦力指着木屋旁一排排塑料大棚说:“这就是采伐工刘永胜的蓝莓庄园。” “木头不让采伐了,我们从2013年就知道信儿了,就和弟弟联合建了这蓝莓园子。”刘永胜说。

    刘永胜的蓝莓园原是开发建设时期供应职工食堂的菜地,现利用25亩地已建成21栋7000多平方米的塑料大棚。棚内栽植了美登、北春、北卡、北路、瑞卡等蓝莓品种,累计6.6万多株。

    老刘一边整理着灌溉用的胶管,一边介绍蓝莓栽植和管理经验:“胶管喷雾给水比滴灌给水效果好,棚里刚刚喷过水的大苗是从吉林省通化市引进的品种“北青”,栽植了400株,每株最低产量2.5公斤,400株产量是1000公斤,蓝莓售苗处以每公斤100元-160元的价格回收,如果按最低价格每公斤100元计算,1000公斤就是10万元。棚的另一侧1500株已经挂果的小苗叫北春,它虽然每株产量只有0.25公斤,但占地面积小、成本也低。”老刘的老伴儿说:“就这1500株小苗儿,也能赚5万元。” 老刘谈到蓝莓园的发展时说,他准备把周边的150多亩菜地都扣棚栽植蓝莓,再把附近600亩的野生蓝莓扩繁基地也承包下来,建立个蓝莓合作社,让山场下来的兄弟们在不影响其他工作的情况下,在自家房前屋后的菜园子里栽植蓝莓增加收入。“这里距离漠河县近,旅游的人多,将来再建几栋‘木刻楞’的土房子,让这儿成为一个游客们休闲、避暑、采摘、度假的蓝莓庄园。”老刘信心满满地说。


        生态旅游 促多业兴旺


    “大湿地、大北极、大界江、雾海等天然奇观,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旅游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来到这里参观旅游。具有承南接北独特地理优势的育英林场作足了生态旅游文章。

    在林业局的支持下,育英林场引资完善了九曲十八湾湿地公园景区内的配套设施。修建腾龙阁观景台,新建200余平方米风格别致的木制别墅,围绕九曲十八湾湿地公园修建了长1.8公里的木栈道,景区内出售的反映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可现场制作、货真价实,深受游客喜爱。“特色狗肉馆”“砂锅店”“烧烤店”等餐饮业更是以独特的口味和优质的服务,吸引了各地的游客来这里就餐。

    依靠丰富的森林资源,育英林场开展绿化工程。2年多来,协同10家外驻单位,对林场13条街道42条巷道进行全面治理。制定了《育英林场环境卫生管理办法》《育英林场环境卫生专项治理工作检查评比方案》等制度,相继开展了创建“文明职工”“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林场成立了环卫队,配备了3台垃圾车,用于日常保洁。林场党员干部共维修路面3000余延长米,义务植树3000余株,栽种山丁子树6000余株、观赏花卉6000余株,清理街道巷道杂草1万余延长米,修剪通往漠河县的公路草坪绿篱5次近2万多米,铺设涵管1000余延长米,挖排水沟4800余延长米,维修健身广场一处,为80名广场舞锻炼人员发放了统一的服装和音响设备,丰富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浩瀚的林海、“天然氧吧”、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追求环保、绿色的人群,有3对南京“候鸟”老人在育英林场安家落户。他们表示:“这里的空气好、风景美,最重要的是民风淳朴。”生态旅游给林场带来了生机,给职工增加了就业岗位,每年接待游客达3万多人次。游客带走的是美好的回忆,留下的是真金白银。

00241daef1f718e8044a24.jpg

九曲十八湾景区“腾龙阁”观光的游客

00241daef1f718e8045c26.jpg

林场下岗女工陈玉芬在工作室创作


工艺品工作室 成就创业就业梦


    木材停伐后,育英林场下岗女工陈玉芬重拾上学时学习过的绘画、烫画艺术,创办了旅游工艺品工作室。现在,她已经拥有两个工作室。多个旅游景区有她的销售站。

    用一支支“电烙铁”圆了自己的艺术梦、创业梦,也成就了林场10多名女工的就业梦。在2016年“三八”妇女节表彰会上,陈玉芬被地区工会授予“巾帼创业标兵”荣誉称号。

    工艺品工作室创建于2015年1月,这是下岗半年多的陈玉芬与丈夫共同商量的决定。在学校学习过烫画技艺的陈玉芬,把家里闲置的40多平方米平房进行简单装修,购买了电烙铁和板材等基材,开始了烫画艺术。

    万事开头难。毕竟20多年的林区工作和烫画艺术没有太多关联,作画的难度很大。执著的陈玉芬找来了《白描图解》等大量绘画书籍和烫画技巧资料,挑灯夜读,先练习在纸张上素描,再在板材上试画。凭着自己的苦练和绘画功底,她对烫画创意、构图、表现手法逐渐熟悉起来。可是,真正在板材上烫画并不像她想得那么简单,烙铁每一起一落、一点一横都需要精准到位,否则会直接影响烫画的艺术效果。经过反复练习,她最终掌握了技巧,使用腕部的力量控制“铁笔”的力度、方向、板材烙烫的深度。

    当艺术技巧融会贯通后,林业生活的点滴进入了创作心灵的深处。她用了两天时间,创作了第一幅烫画《森林虎》。这幅作品赢得了人们的好评。随后,她又接连创作了《森林龙》《九曲十八湾》等一批反应林区生产、生活、景色的作品。2015年2月,一名外地游客高价买走了她的第一幅作品,并给出了极高的评价:“画风自然纯朴、没有矫揉造作,画面表现的是当地的风土人情,值得我买下来。”

    陈玉芬说:“我要把烫画做成产业,让更多的林区下岗姐妹共同创业就业。”



     生态酒坊 典型带动促养殖业发展



    在东北,“高家烧锅”是颇有名气的“老牌”酒坊,而“高家烧锅”第三代传人高庆才,是育英林场的职工。林区停伐后,高庆才重拾祖传酿酒手艺。不过,林业工人出身的他,眼界到底比祖辈更加开阔——他用粮食酿酒,用酒糟养羊,实现了“两手抓”。为此,他赢得了人们“品高家老酒、尝岭上肥羊”的赞誉。

    2014年林区停伐后,高庆才的酒坊和养羊事业几乎同步进行。“酿酒是有配方和技术的,食材、曲种、工艺流程看似一样,其实不同,我酿好酒、留酒糟。”高庆才说,把酒糟稀释喂羊,不仅节约成本、保护环境,而且放养山冈,又能促进羊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能力,羊肉质细嫩、香而不腻。就这样,高庆才以100头“黑头羊”种羊为开端,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他独自行走几百公里的山路选择牧场;每个冬季的夜晚,为给羊圈保暖,他每两小时就要起床赶羊出圈大小便;母羊产羔期,他几乎24小时监护;羊羔生产后,他还用电吹风吹干羊羔的胎毛……在高庆才的精心呵护下,羊羔成活率达到100%。羊群一天天壮大了,不到两年时间,羊群扩大到1000多只。

    “现在粮食酒每公斤卖到40元,稍大一点的羊能卖1000元以上,一年卖酒、卖羊能赚35万元左右。”高庆才高兴地说。在他的带领下,林场已有15户职工从事养殖业。(作者: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 郭苏民 通讯员 徐守岭 汪洋)    


(实习编辑:李辰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