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鳄也叫非洲鳄。体长2—6米。成体有暗淡的横带纹。前颌齿5,上颌齿13~14,颌齿14~15,总数为64~68。幼体深黄褐色,身体和尾部有明显的横带纹。
尼罗鳄野外分布于非洲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埃及、埃塞俄比亚、赤道几内亚、加蓬、加纳、象牙海岸等地。栖息于湖泊、河流、淡水沼泽和湿地、咸淡水等。为了躲避不利条件如极端温度,能用挖掘的方式休整其栖息地。成体则能捕食包括羚羊、水牛、河马幼体等在内的大型脊椎动物。繁殖期为11月—4月。雌性体长2.6米,雄性体长3.1米时达到性成熟。一般9~10龄以上的个体才能开始交配产卵。通常在离水数米的沙质岸上挖掘深度为50厘米的洞穴,雌性在洞穴中产卵40~60枚。孵化期约80~90天。幼体以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昆虫等为食,也吃小型脊椎动物,如鱼、两栖类和爬行动物等。
尼罗鳄是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珍贵养殖动物,其全身是宝:鳄皮是高级皮革,制成的系列产品在国际上很受消费者青睐;鳄肉属低胆固醇的高档肉美食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鳄鱼的血液和骨骼都是极为珍贵的药村,特别是素有“软黄金”之称的血液,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应用前景。此外,尼罗鳄与其他鳄类一样,作为稀有的大型爬行动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开发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之一。就整个鳄类的人工养殖而言,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极快。
由于尼罗鳄的体形巨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特别适合旅游景点的参观与表演。此外,尼罗鳄的养殖得到大面积推广,可大力推动尼罗鳄相关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整个鳄类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尼罗鳄的饲养场最好选择在自然条件与其原产地相当的环境,环境应安静无噪音,淡水资源丰富,水质没有受到任何工业或生活污染。饲养场应由幼体养殖池、半成体养殖池和成体养殖池组成。
饲养成体的饲料以鲜鱼和猪肉为主,在发情交配期和产卵期适量增加活兔、鲜蛋、鱼肝油及生长素。喂量及饲喂次数根据气候和尼罗鳄的食欲情况而定,使它们达到较好的体况。卵可采用人工孵化的方法,在雌性产卵后必须尽快收卵,收卵时间最好在天亮前,此时的温度变化不大。收卵时必须测量卵穴温度,以温度计插入卵隙中约1分钟,取出并记录。小心取卵,要按穴中卵的原来方位收集,在卵的朝上部分用铅笔横向划线为记,切忌倒置或斜放,否则会造成受精卵胚胎死亡,收卵后尽快送孵化室,并登记卵的重量、长度、宽度等。运输过程中切忌摇晃振荡。
饲料及添加剂饲料供应既要保证充分的营养,又要防止因为肥胖而影响生殖能力,理想的供应量是每周2—3千克/只为宜,一般来说,每只种尼罗鳄的喂料量相当于其自身的重量。为保持正常的繁殖功能,在营养供给方面除要考虑必要的能量和蛋白质外,还要供应一定量的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特别是和繁殖有关的维生素E、维生素A及维生素C等营养素。同时要注意饲料要新鲜,不可喂给一些不新鲜及变质的饲料,否则易引起繁殖功能的下降,甚至中毒。
作者: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