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腿渔鴞是大型鸟类。体长71一77厘米,体重1500—5500克。耳羽长而尖,长度约为90—108毫米。面盘不明显,面部羽毛松散,羽枝分离,呈灰褐色,羽干和羽端为黑褐色。头顶的中央有白斑。趾不被羽,底部有鳞片和细的刺突。通体大都暗褐色,具黑色羽干纹。虹膜橙黄色,嘴角灰色或灰白色,基部沾蓝。
毛腿渔鴞在国外分布于俄罗斯东部、朝鲜和日本北海道等,在我国分布于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
毛腿渔鴞在我国是留鸟或夏候鸟,但极为罕见。栖息于低山阔叶林、混交林和山脚林缘与灌丛地带的溪流、河谷等生境中,也出现于海岸和林区渔塘,特别是富有水生动物而隐藏条件较好的林区河流附近。白天多隐藏在河边的树上或河流沿岸的悬崖上,黄昏和夜晚出来活动,有时静立在河中的石头上,也可以在浅水中涉水而行。常单独活动和栖息,很少成群活动。飞翔时两翅煽动很快,但毫无声响。常贴着水面或地面低空飞行,每次飞行的距离也不远。叫声拖长而嘶哑。主要以鱼类为食,也吃喇蛄、虾、蟹等水生动物。
有时为了恐吓对手,它还能摆出一种可怕的姿态,称为恐吓炫耀。先将羽毛竖起,特别使头部和颈部的羽毛,然后头部猛向前伸,部分或全部地张开双翅,同时不断地发出刺耳的叫声,使对手感到非常地恐怖。
繁殖期在3一4月间。求偶炫耀行为虽然也同其他 类一样,比较简单,但它的鸣叫声却非常频繁而喧闹,虽然不算十分动听,但在粗犷之中也颇具特色,在水边的林中不停地回响。营巢于森林中。巢多置于树洞或倒木下地上,可以多年利用。每窝产卵2枚。卵为污白色,表面光滑无斑。
黄腿渔鴞也是大型鸟类,体长58一63厘米,体重2000克左右。上体较多橙棕色,具宽阔的黑褐色羽干纹,飞羽和尾羽具橙棕色横斑和端斑。下体橙棕色,具暗褐色羽干纹。跗跖上部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处被羽,与其他渔 类不同。虹膜鲜黄色,嘴角黑色,上嘴先端角黄色,蜡膜暗绿色,跗跖灰黄色,爪暗角黄色。
黄腿渔鴞在国外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和中南半岛等地。在我国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黄腿渔鴞为留鸟,各地均罕见。栖息于溪流、河谷等水域附近的阔叶林和林缘次生林中。常单独活动,主要在下午和黄昏外出捕食,有时白天也活动和捕食,特别是阴天。主要以鱼类为食,兼食鼠类、昆虫、蛇、蛙、蜥蜴、蟹和鸟类等。捕食时常栖于河边乔木高高的树枝上,俯视水面,见到食物便猛扑下来,用爪抓捕食物。
繁殖期从11月到翌年2月,喜欢利用鹰类的旧巢。通常并不加修理即产卵,也产卵于地洞或岩洞中。通常每窝产卵2枚。
作者:李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