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动物 >  正文

逸鸟形成的野外种群——红领绿鹦鹉

来源:动物世界 时间:2009-10-19 00:00:00

字号

  红领绿鹦鹉又叫粉红领鹦鹉,为中型鸟类,体长38一42厘米,体重108克左右。雄鸟头部为辉绿色,与我国所产的其他鹦鹉均不同。在颈部的两侧和耳羽的后面逐渐变为淡蓝色。嘴的基部有一个窄的黑线,沿眼先向后延伸至眼睛。颏部、喉部为黑色,并向后和颈的两侧延伸,与后颈向下的一个狭形玫瑰红色颈环在颈侧相连接,也是它独有的特征之一。上体为辉草绿色,邻近玫瑰红色颈环处为蓝色,腰部和尾上覆羽特别辉亮,尾羽逐渐变长,中央尾羽最长,颜色为蓝绿色,基部较绿,具窄的黄色尖端,外侧尾羽越向外绿色越浓。翅膀为绿色,翅上的小覆羽和中覆羽略沾蓝色,大覆羽及飞羽为暗绿色。下体较淡,较背部呈更多的灰绿色,肛周、覆腿羽、翅下覆羽和腋羽为淡黄色。雌鸟的颏部、喉部没有黑色,头上没有黑纹和玫瑰红色的领环,尾羽较短,其余羽色与雄鸟相似。虹膜淡黄色,嘴珊瑚红色,脚和趾石板灰色或石板绿色。

  红领绿鹦鹉在国外分布于非洲西部的沿海岛屿、塞内加尔、几内亚、埃塞俄比亚,往东一直到印度北部、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越南等地,共分化为4个亚种,我国仅有广东亚种,分布于福建福州市、广东珠海、万山群岛和附近沿海、香港和澳门一带。

  红领绿鹦鹉为留鸟,主要栖息于山麓开阔的疏林地带以及村庄、农田和乡镇庭园等地区。常成群活动,有时与灰喜鹊、八哥、鸦类等在一起活动。叫声嘈杂,特别是早晨和傍晚,常常发出“嘎一嘎一”的连续叫声。飞行快而有力,有时飞得很高,然后又突然降落到树上。主要以榕果、木棉等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谷物和其他灌木浆果。

  繁殖期为2一4月,少数早至1月即开始繁殖。求偶时两翅半张,头不时地从一侧向另一侧转动,尤以雄鸟为甚。通常营巢于天然的树洞或啄木鸟废弃的巢洞中,有时也自己啄洞筑巢,或者在旧的建筑物和墙壁洞中营巢。每窝产卵4一6枚。卵的形状为卵圆形,颜色为白色,大小为28一34×23一26毫米。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2一24天。雏鸟晚成性,大约经过40多天的喂养即可飞翔。

  我国分布的红领绿鹦鹉是大约在1900年时由外地引入香港的笼养鸟类不断逃入野外,逐渐在野外形成了野生种群,在香港等地较为普遍,有时可见到70只以上的大群。

作者:李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