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尾林鸽体长40一45厘米,体重530—625克。羽色没有绿鸠、果鸠和皇鸠等鲜艳,雄鸟和雌鸟的羽色相似,整个头部和颈部为暗灰色,额部和喉部颜色稍淡,后颈的下部具绿色或紫铜色的金属光泽。颈的侧部有一个皮黄色斑,是其独有的特征之一。皮黄色斑的下面的颈部及下方为金属绿色,并具有紫色光泽,上背、肩部和翅上覆羽为淡土褐色,翅膀为灰褐色,上面有两个斜行的白色带。下背、腰部和尾上覆羽为暗灰色,尾羽暗褐色,中部具有一个宽阔的灰色横带,胸部为葡萄粉红色,往下逐渐变淡,到腹部为鸽灰色,两胁和尾下覆羽也是鸽灰色,尾羽的下表面为黑色,中部具有一个白色横带,也是它的主要特征之一。虹膜淡黄白色到淡黄色,嘴基为橙色或橙红色,中央白色,端部橙黄色,蜡膜白色,眼周为洋红色。脚和趾为珊瑚红色,爪黑色。
斑尾林鸽在国外分布于欧洲、俄罗斯、亚洲中部、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和印度西北部等地,共分化为6个亚种,我国仅有新疆亚种,分布于新疆西部喀什和天山一带。
斑尾林鸽为留鸟,栖息于山地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偶尔也出现于森林平原地带。喜欢成群活动,特别是在非繁殖期。性情胆小而机警,飞行的速度比较慢,显得不慌不忙。休息时喜欢栖于开阔地区的高大树上,但多在茂密的低矮树枝上停留和隐蔽。主要以植物橡实、桑椹等果实、种子和谷粒等为食,也吃植物嫩叶和幼芽。常觅食在树丛和灌木丛间,也在地上和田间觅食。
繁殖期为4一7月。常成对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僻静的,人迹罕见的茂密森林中。巢多置于树杈上,靠近树干的分枝处。巢结构松散而简陋,主要由一些细的枯枝堆集而成。每窝产卵通常2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大小为37一44×26一35毫米。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期17天。雏鸟晚成性,经过20一35天后飞翔离巢。
黑颏果鸠也叫黑颏绿鸠、小绿鸠,是小型鸟类,体长27一28厘米。雄鸟的前额、头顶、眼先、头侧、下喉和胸部为淡灰色。额部栗色,上喉黑色。枕部、后颈和上背为淡灰绿色,其余上体翠绿色而具金属光泽,与绿鸠类的橄榄绿色体羽相比较,差异十分明显,而且也没有绿鸠类翅膀上通常所具有的黄色斑。飞羽黑色。尾羽的颜色与背部相同,具淡绿色的尖端。下胸部有二条紫栗色横带。腹部为淡灰绿色,两胁绿色,尾下覆羽栗色。雌鸟的羽色大致上和雄鸟相似,但头顶、颈部和胸部为灰绿色。嘴为鲜黄色,下嘴的基部红色。脚暗红色。
黑颏果鸠在国外分布于菲律宾群岛等地,共分化为2个亚种,我国仅有台湾亚种,分布于台湾南部的屏东以及兰屿等地。
黑颏果鸠是留鸟,栖息于热带雨林中。常单独活动,很少集群。主要以树木和植物果实为食。在森林中的树上营巢。巢呈平盘状,主要由枯枝构成,甚为简陋,每窝产卵1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大小为31一35×23一25毫米。
作者:李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