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动物 >  正文

长着“第五只手”的猴子——黑蜘蛛猴(图)

来源:动物世界 时间:2009-10-19 00:00:00

字号

  黑蜘蛛猴也属于阔鼻猴类,身体瘦小、苗条,体态轻盈,体长38—57厘米,尾长63—92厘米,体重6.5—9千克,但也曾发现过重达13千克的个体,是南美洲猴类体重的最高记录。体毛稀疏而短,全身毛色大多为具有光泽的棕黑色,腹部为棕黄色,四肢和尾巴呈黑色。头部小而圆,黑色的圆脸中央长着一个扁扁的鼻子,面部带有粉红色的条纹,所以又被叫做朱颜蜘蛛猴或者赤面蛛猴。躯体、四肢也是又细又长,指、趾修长而弯曲,再加上一条长长的尾巴,当它高高地凌空吊悬在树稍上的时候,远远望去宛如一只巨大的蜘蛛在拉丝做网,所以被称为蜘蛛猴。

  黑蜘蛛猴分布于南美洲巴西的中部、东北部,以及玻利维亚、圭亚那等地的热带森林中,十分惹人注目。它特别适于树栖的生活,时常出没在高耸入云、遮天蔽日、参差交错的林木枝桠之间。它善于在树上攀援、来回跳跃和游荡,跳跃能力很强,一般能越过10多米的距离。由于它的拇指已经退化,仅有骨节的痕迹,故常用前肢的四指抓握树枝,在大的树枝上行动时则是手脚并用,采用独特的“臂行法”,动作敏捷,是灵长类动物中最为灵活的一种。如果攀援的树枝突然折断,它就会像魔术师一样,眨眼之间已经跳跃到10米开外的另一棵树上去了,这种转瞬之间化险为夷的本领常常令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它具有一条功能多样、富于缠绕性的尾巴,其末端的腹侧面与下肢均没有长毛,在尾巴的底部形成一个长条形的裸区,带有“指纹”一样的裸皮具有敏感的神经末梢,使这个地方的感觉非常灵敏。休闲的时候,它常用尾巴钩缠在树枝上,四肢放松,把身体悬挂在空中,倒挂着休息,或者头朝下采食花或水果,有时即使睡着了,尾巴也不会松开。在林间跳跃悠荡的时候,尾巴向后伸直,平衡身体,顺利前行。它还能用尾巴像手一样摄取食物,送进嘴里。所以,这只长长的尾巴实际上成了黑蜘蛛猴的“第五只手”。在著名的童话“猴子捞月亮”中描写了一个猴子将尾巴挂在另一个猴的脖子上,互相连接缀成一条长串到河里去捞月亮故事,这些十分顽皮而可爱的猴子的原型大概就是黑蜘蛛猴这种尾巴又长又弯又灵活的猴子。

  生活于南美洲的许多树栖哺乳动物的尾巴都能不同程度地卷曲,其中蜘蛛猴的卷尾最为完善,将诸多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现象迄今还没有一个完全令人满意的解释,有人推测这是由于热带树栖动物对雨林里茂密的藤本植物的一种适应。因为在相对开阔的森林中,树栖动物容易在树林间进行跳跃,平直的尾巴具有维持身体平衡的功能;而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中,树栖动物的跳跃受到限制,卷曲的尾巴则可以协助动物进行移动和采食。

  黑蜘蛛猴为昼行性动物,以树叶、水果、浆果和坚果等各种植物性食物为主,也吃昆虫和蠕虫等,常结成小群生活,每群大约20只,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比较松散。平时显得性情怯懦,害怕寒冷。但雄兽在维护自己的领地的时候也显得十分凶猛,经常用唾液涂抹树干来划定领地,如果发现入侵者,便首先在几十米高的大树顶尖上发出干咳般的叫声,以示警告,如果入侵者还没有马上离开,就折断碗口粗的树枝,向入侵者猛砸过去,发出更为激烈的嘶叫,并且狠命地摇动树枝,紧接着便以其特有的荡臂移动方式向入侵者腾跃过来。

  黑蜘蛛猴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社会行为,即有分有合的家族组织方式。白天通常是3—6只分散在一棵或几棵树上,极少能见到更多的家族成员聚在一起。到了傍晚,整个家族才聚集在一起过夜。这是因为黑蜘蛛猴的食量很大,但在一个地区内花和水果等主要食物是有限的,为了避免在其家族内部成员之间产生争夺食物的现象,只好采取分开取的方式来适应环境。而夜晚整个家族聚合在一起则可以有效地发现和防御它的天敌——树栖猫科动物的袭击。黑蜘蛛猴的家族成员在距离较远时,就通过不时地发出长长的啸叫声以保持联系,尤其是在每天清晨或暴雨来临之前,以致于当地土著人中有“蛛猴叫,大雨到”的说法。

  黑蜘蛛猴没有固定的繁殖季节,雌兽的孕期约为225天,每隔2—3年繁殖一次,每胎仅产1仔。幼仔出生后,需要亲兽哺育10个月以上。雌兽常把它背在身上,这当然也要靠尾巴帮助,同时幼仔也常把自己的尾巴缠绕在雌兽的尾巴根上。幼仔在3—4岁时性成熟,寿命一般在20年左右,最多可达27年以上。

  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黑蜘蛛猴被列入附录II。

作者:李湘涛文章来源:北京科普之窗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